本报记者 周迎
本报通讯员 尤恒 陈劲旭
“当初建这个农场没有太多想法,只为了给家人和朋友打造一个放心的农产品供应基地, 目前来看,这个小目标是实现了。”坐在农场餐饮区的大门口,晒着太阳的陆兵缓缓道出了农场建立的初衷,看着眼前阡陌规整、林田相依、湖桥相映的美丽乡野,他的心里有着满意,更有着期待。
这里是位于扬中市新坝镇的陆源家庭农场。这个成立于2014年的农场占地面积达到了256亩。一进入农场,南北对称的布局,以居中的湖泊划水而隔,显得生动而活泼。“中间这个湖是整个农场的点睛之笔,有了它,农场就活了。”对着眼前美景侃侃而谈,陆兵的言语中透着喜悦和自信。
其实,作为一个扬中本地的传统企业家,做农场只是陆兵的“一时兴起”。“那时候,我们从一些新闻报道中经常能看到一些不合格农产品的消息,这让我看到了商机,就是种放心农产品,采取会员制的方式进行配送。”做事果断的陆兵,立即就行动起来,找地方、选品种,很快就在新坝镇找到了合适的场所。“从土地整理到设施进场,十分高效,这和我干企业的方式有点类似。”
有了土地,种些什么让陆兵有些拿不准。不过,通过市场调研和外出走访,他很快确定了目标,种植优质稻米和蔬菜,再加上苗木下套养殖鸡鸭鹅和湖里的水产,这就是一个完整的产品体系。“我们的稻米不用农药化肥,蔬菜也采取季节性的露天种植,确保每一份农产品的安全。毕竟,我们自家人是这些农产品的第一批消费者。”
种出了优质农产品,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进而加入会员制的序列里来。市场的反映,给“一心二用”的陆兵上了一课。“由于企业也在正常运转,我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企业这边,毕竟还有不少员工要养活。农场的推广工作交给了下面的团队去运行,结果不是很理想,加上水稻和蔬菜种植采取的‘看天收’模式,产量也跟不上,这让我决定暂时把这一项目停下来。”
舞台搭好了,没人唱戏怎么行?为了让农场的现有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陆兵决定从朋友开始推广。“我把农场的水稻种植面积压缩到10亩,蔬菜种植立面也保留了10亩左右,专门做这些‘三无’产品(无农药、无化肥、无添加剂)。水稻亩产只有400公斤左右,我送了朋友们一些,谁知道,反响很好,吃过的都来订购,我这几千斤的大米都不够卖。”陆兵表示,由于农场还有餐饮和住宿服务,农场产出的农产品完全做到了自给自足,多出来的部分都被商业伙伴一抢而空,这让他看到了优质高效农业的魅力,也让他重拾信心,准备把之前搁浅的订单农业项目再恢复起来。
“我想有机会找一些成功案例学一学,强化下推广的力度,相信‘安全食品’的吸引力还是能把市场做起来的。”陆兵笑着说,农场里还有4000多棵榉树,这些是之前农场规划调整后留下的,他对于这些有着美好寓意的榉树情有独钟,希望未来的农场能像这些榉树一样长青常盛,成为一片放心农产品的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