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司马珂
本报通讯员 徐菊娟
一张发票,包含着企业名称、产品、销售对象等信息,看似简单,但如果有几万张、几十万张,甚至更多张发票的信息,汇总起来,众多的企业名称可以整合成产业集群分布图,销售对象可以从中寻找到市场,产品也可以粘合成产业链条……
近年来,市税务局依托“智慧税务”,深挖细掘税收大数据这座“金山宝库”,不断盘活数据资源、挖掘数据价值,将大数据应用于多个场景,为企业“画像”,给产业“把脉”,不仅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了更精准的税务服务,更推动了产业的提质增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能。
大数据“画像” 提供精细化税收服务
自疫情发生以来,国家出台了多批次的抗疫、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优惠政策。面对如此密集税收政策,税务部门是如何确保企业应享尽享,让政策的阳光温暖每一家企业的呢?
“没想到!有那么多企业,税务部门能关注到我们这样的小企业。”苏能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会计周弦利深有感触。苏能是一家新企业,今年以来经营范围有所拓展,在企业自身没有主动关注的情况下,税务系统通过大数据向企业发出了提示,根据开票情况,苏能可以作为生产性服务企业,享受增值税加计抵减优惠。
“这就是智慧税务的功能。通过税收大数据,我们可以为每个企业精准‘画像’。”市税务局第四分局副局长王基介绍,全市共有26万个各类市场主体,过去信息化水平有限,在政策落实上更多依赖于人,而人力有限的税务部门往往只能关注到规上企业和一些重点企业。现在不同了,税务部门利用大数据,可以精准为每一家企业“画像”,然后通过数据筛查,把相关政策精准推送给每一家企业,真正实现涵养税源助力企业发展的目的。
税收大数据其“画像”功能,在精准服务中小企业的同时,也越来越被大企业所重视,正成为许多企业运营决策的依据。
去年疫情特殊期间,由于物流原因,我市一些保供企业原材料出现短缺情况,正是利用税收大数据,税务部门主动牵线搭桥,为企业找到了供应商,解决了复工难的问题。
“把脉”产业发展 助力产业强市
打开市税务局的智慧镇江税务系统,可以看到税收大数据可视化应用的场景。最令人惊喜的是,市税务局紧扣我市产业强市“一号战略”,在平台自行研发新增了“四群八链”和“重大项目”两个模块。新模块于今年7月正式上线。
在“四群八链”模块中,8条产业链中的760多户企业、四群中的988户企业全部包揽其中。通过数据筛选,平台可以清晰显示产业的发展态势,上下游的布局、本地企业的带动力等情况,从而为全市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决策依据;而“重大项目”则重点跟踪了近几年的重点项目的落地和后续产出情况。
今年以来,市税务局利用智慧税务平台,通过宏观趋势分析、重点产业结构以及上下游市场分布等多角度的前瞻优势,撰写了多篇分析报告,为市领导决策提供参考,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12次,以税资政的作用初步显现。
优化营商环境 开启“不扰”模式
今年的7月,对于大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财务部总经理郑晖而言,不像早些年那么紧张。“以前,在所得税汇缴结束后的六七月份,企业一般要接受税务部门的检查、评估,现在不会了,无事税务部门就不会上门打扰。对于企业来说这就是减负,这就是营商环境。”
“无风险不打扰,这是我们税务监管的原则。”王基分析,过去税务查账更多的是经验式和随机式查账,往往不是让企业自查,就是税务部门进企业,不管何种方式对企业而言都是一种干扰。但现在不同了,税务部门依托大数据实施更加智能精准的执法方式,改变了以往粗放式、选择性、“一刀切”的执法模式,自己先筛选出风险点,然后对风险点进行事先排查,对不能排除的风险点,才会发函请企业作出解释,只有解释不能排除风险的,才会约谈企业,真正避免了打扰企业。
“有了‘智慧税务平台’,也增强了企业的风险应对能力。”郑晖坦言,税务政策多、变化快且专业很强,为了防止出现税务上的“漏洞”,企业可以利用税收大数据分析进行“自我体检”。“对大亚来说,税收信誉直接关系到企业形象,我们企业这么多年来能够实现规范运营与管理,税务部门给了我们很多实实在在的帮助。”
目前,市税务局还在积极探索大数据分析应用常态化工作机制,力求让“税务力量”更持久有力,让“税务智慧”更精准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