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花蕾 司马珂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镇江调整自己的节奏,开始加速奔跑。而文化事业的发展,在奔跑路上最能为大家加油鼓气。
这一年,文艺家主动作为参与抗疫创作,城乡文艺播种行动下沉到基层一线;
这一年,国内规模最大的乡村博物馆群落户最美乡村,诗词大会歌咏镇江的文化底蕴;
这一年,《镇江卷》梳理镇江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苏颂的创新精神在千年之后仍然焕发光彩……
全市文艺家 投身抗疫开展创作
今年新冠疫情发生后,市文联动员文艺家主动作为,围绕抗疫主题展开创作。“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市作协、市戏曲协、市音协、市美协、市书协、市摄影协会等纷纷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渠道发出倡议和征稿通知。
各市区文联也积极行动,发动所在地的艺术家进行创作。通过网上网下各种途径传播,各级形成了层层宣传、广泛发动,广大文艺工作者人人知晓并争相参与的浓厚氛围,在很短的时间内创作了1000多件作品。2月,14位在京的镇江籍著名书画家关爱家乡古城镇江,精心创作了一组以抗击疫情为主题的书画作品在网上展出,表达对家乡的关心与支持。
城乡文艺播种行动
助力城乡文化振兴
城乡文艺播种行动是一项组织动员全市专业文艺力量服务城乡文化建设的行动,旨在优化引导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加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助力城乡文化振兴。
今年,我市以《“艺术之光”全民艺术普及服务规范》为标准,组织举办高水准的艺术普及活动,推动艺术普及“六进”(进农村、社区、学校、企业、机关、军营)。把农村、社区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在全市推广“村(社区)文艺播种计划”,选派246名文艺辅导员走进全市600余个村(社区),开展文艺辅导培训,推动优质资源、服务下沉到基层一线,打造“一村一特”“一镇一品”文艺品牌,培育乡村本土文化人才,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再到“生文化”的生态链。
扬中陈履生博物馆群开馆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位于扬中市新坝镇新治村的“博物馆群”——汉文化博物馆、陈履生美术馆、竹器博物馆对外试运营。9月28日,这所国内规模最大的乡村博物馆群正式开馆,向公众免费开放。
“博物馆群”总建筑面积约2700平方米,共收藏藏品8000余件。汉文化博物馆陈列了汉代画像石、画像砖、陶俑、青铜器、漆器、陶器、砖瓦、拓片等3000余件;陈履生美术馆陈列了陈履生先生历年来的绘画、书法、摄影代表作品,同时可以承办各种展览;竹器博物馆陈列了国内外各个时期的竹器5000余件,反映竹器发展的脉络和各民族在竹器制作方面的精湛工艺。所有藏品均由中国汉画学会会长、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提供。
陈履生说,文旅正成为中国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选择让“最美乡村”和博物馆群落相结合,打造一个文旅新地标,是推动文旅结合的一个尝试。
“致敬镇江 经典传诵”
大学生诗词大会举行
一座山水城,半部江南诗。有着3000多年历史文化积淀的镇江,是一座充满诗意的城市,历代文人在这里留下诸多名篇名句。涉及镇江的古诗词数以万计。
为深入开展文化类社科普及活动,助力镇江“跑起来”,我市组织开展了“致敬镇江 经典传诵”大学生诗词大会系列活动,取得热烈反响。活动包括诗词抄写打卡大赛、镇江诗词系列讲座、大学生诵读视频大赛等。在镇11所高校全部参加了活动,1万多名在校大学生参赛。经过层层选拔,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的邵悦获得决赛冠军。
“文化在线”共享平台
增强群众获得感
我市着力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与科技融合发展,在全省率先建成“淘文化网”首个网络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社会化平台、“文化镇江云”首个地级市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整合全市各级文化场馆数字资源信息,全面实施“文化在线”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新模式,实现市县镇村联动,引导社会广泛参与,有效提升了我市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水平,切实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惠民与群众文化需求的有效衔接。被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评为“2020年度江苏省智慧文旅培育项目”。
其中“文化镇江云”在今年主动适应疫情防控需要,创新推出“云直播”“云培训”“云旅游”“云观展”等在线服务近3000项,为全市1246支文艺社团提供展示平台。
2020金山文化艺术节
举行
2020金山文化艺术节于8月30日开幕,一直持续至10月15日。今年金山文化艺术节与往年不同的是,为配合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开幕式放在了户外,以“演出+文化夜市+云分享”的形式,全程5G直播。现场设立多个舞台,以及趣味横生的文艺集市,镇江市民足不出户也能通过云分享感受现场超燃氛围。
金山文化艺术节期间,全市共设置了精品剧目展演、群众文化活动、艺术展览与讲堂、金山合唱节、街头文艺表演以及文化惠民品牌计划等六大板块,超百场“文化大餐”,并根据疫情防控的需要,创新了“云端资源、网络直播、街头展演”文化服务方式。
其中,“转角遇见——街头文艺演出”板块是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下的创新之举,镇江全市的文艺家们应邀在各大著名景点、综合体、市民广场等地开展声乐、器乐、曲艺、非遗技艺等各种形式的表演,点亮了“夜镇江”,为城市注入文化新活力。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稳步推进
镇江因大运河而兴,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遗存丰富。为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我市围绕“江河交汇津渡文化示范区、古今水利航运科技体验区”的目标定位和“江河交汇 山水名城”的运河城市定位,近年来做了不少打基础、补短板、利长远的工作,顶层设计日渐完善,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初显,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成果丰硕。
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我市今年举办了多种文化活动,如“江河交汇·我爱运河”镇江市少儿绘画大赛获奖作品展、“行走江南运河”镇江-杭州摄影家采风及作品展、京杭大运河江苏流域戏曲文化传承与创新工程第三届戏曲艺术展演等,让广大市民领略运河之美、传承之美。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示范区完成验收
2020年11月26日,镇江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完成了验收,成为文旅融合的现代公共服务新模式和新亮点。
示范区自2018年创建以来,我市在文化阵地建设、服务效能提升、创新保障机制三方面精准发力,全市56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全部建成,平均面积达到3021平方米;全市665个行政村(社区)均建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平均面积达到1238平方米,建成率居全省第一,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全覆盖。我市制定国家标准,打造文化广场管理服务新样板。由市文广旅局牵头实施的文化广场管理服务标准体系试点通过验收,成为国家标准,形成了文化广场管理服务标准化及示范应用的“镇江样板”。
《江苏文化史·镇江卷》
出版
12月,《江苏地方文化史·镇江卷》(以下简称《镇江卷》)正式出版。《江苏地方文化史》是2016年启动的“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出版成果,《江苏文库·研究编》的重要组成部分,13个设区市各设一卷。
《镇江卷》编撰工作于2017年正式启动,历经3年时间,终于圆满完成。这套书是镇江历史上第一次对镇江文化进行全方位的系统整理、研究和总结的著作,从距今20-24万年的句容放牛山旧石器遗址算起,时间跨度上下数十万年。全本共17章、40多万字,系统梳理了镇江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和规律,有效填补了镇江文化史的学术空白,是镇江社科界重要的史学著作。该书的出版填补了镇江长期没有完整、系统的地方文化史的空白。
《江苏地方文化史·镇江卷》正式出版是全市文化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也是镇江文化建设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苏颂千年诞辰纪念活动
隆重举行
12月10日是北宋科学家苏颂诞辰1000周年,我市隆重举办了“苏颂千年诞辰”纪念活动。苏颂(1020年-1101年),字子容,北宋名臣贤相,伟大的科学家,在天文学、机械传动和药物学等领域攀登上了世界高峰。
今年,我市修建了苏颂祠。当天的纪念活动上,副省长马秋林、市委书记马明龙共同为“苏颂纪念堂”揭牌。市委副书记、市长徐曙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省科技厅副厅长蒋洪出席活动并致辞。我市出版了《苏颂精神长青》,现场举办了赠书活动。老领导、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荣誉会长钱永波等嘉宾作了发言,国家杰青、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副台长吴雪峰作了主旨报告。当天下午,苏颂研究领域相关专家学者,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苏颂研究会有关人员,以及镇江苏颂后裔进行了座谈。
(本版摄影 王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