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迎 本报通讯员 刘常珍
“现在,无花果树的苗销售正旺,本地农户购买量增多,需要技术指导的话我都会跟进。网店的产品销售也表现不错,各种本地特色水果蜜饯、冻干和代用茶产品走俏,在疫情防控的大环境里实现了逆市上扬。”最近,句容市虎耳山无花果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郭强十分忙碌,不但要做好“自家事”,也要忙好“分外活”。
可能是刚刚获得2020年度镇江“十佳”农民称号,说话时,郭强脸上的笑容不自觉间就会浮现出来。今年46岁的郭强,这些年的奋斗在他脸上留下了清晰的“印记”,但他丝毫不在意,更觉得这些是成长的“徽章”。
说起与无花果产业的“结缘”,还得回到1997年。那时候,刚从南京农业大学毕业的郭强来到当时的镇江市农科所,干起了农技员。“干了三年,总觉得的生活有些平淡,一种用自己所学到土地里干一番事业的念头,一发不可收拾。”
2000年,郭强在别人诧异的眼光中从农科所辞职,顶住各种压力,克服重重困难,孤身来到白兔镇创业。“刚开始,我身上只有2000多元,创业路怎么走,只能选择管理简单、投入较少的方向。无花果就是一个最好的选择。”郭强说,大学时期,他专门研究过这个果品,有专业技术傍身,最初8亩地的无花果在他的照料下长得格外健康,最大的单个果实有150-200克重,让他一度有些得意。但随着面积不断扩大,增添管理人员后的资金投入量加大,赚的钱越来越少,这成为郭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既然鲜果产业越来越窄,为何不从其他方向找寻增长点。”
“无花果保质期很短,一天采1000斤鲜果的话,通过销售只能卖出500-600斤,剩下的300-400斤怎么办?”郭强回忆起学校学习的知识后发现,无花果加工性能好,果汁、果酱、果胶、蜜饯、冻干都能做,这给他指出一条发展之路。“2007年,一个人两口锅,一年产值几万元的家庭作坊诞生。但无花果有季节性,除了7-12月份的旺季之外,其余半年时间机器都是搁置的。鲜果加工规模较小,想要转型,资金和市场的制约‘掐着脖子’。如何找到新的路子,是郭强不得不面对的新问题。”
机会总是会垂青奋斗者。“句容当地有草莓和葡萄产业,很多农户会把小的、果形不好的水果贱价出售,甚至只能任由烂掉,这就是深加工的商机。”郭强说,2017年他在农业部门的政策帮扶下上马了一台冻干机,当年就给“丁庄葡萄”代工了葡萄冻干,后续又添加了草莓冻干加工。“桑葚、葡萄、草莓的代加工服务,不但拓宽了我的生产范围,也有效地缓解了农户的销售压力,可以说让产业发展双赢。”
小作坊带动大产业。20年来,郭强充分发挥技术专长,拥有了多个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在当地打造了一条涵盖种苗生产、鲜果栽培、深加工、销售渠道建设和配套技术服务等各个环节的无花果产业链。同时,他还通过各种形式,为农户免费提供无花果栽培技术服务,有力地推动了本地区无花果栽培技术水平的提高。此外,他领办的合作社,成为我省规模最大的无花果产业化开发与推广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全省推广无花果种植面积1000亩,带动全省无花果种植户300余户,平均亩产值达到1万元,受到广大无花果种植户的信任;生产的“龙山湖”牌无花果种苗、鲜果、蜜饯、冻干和代用茶等产品,先后被评为镇江市名牌农产品、江苏省十大农民合作社品牌,在全国无花果专业领域内,具有广泛的知名度。
在农业产业发展中奋力奔跑,这是郭强给自己定下的常态目标。他将继续实践“亚夫精神”,热爱农户,服务群众,不断提升合作社的经济效益和服务能力,为农业产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