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迎 本报通讯员 解文峰
“现在种田真方便,今年收稻子的时候100多亩地只要2-3天就全部结束了。”“是啊,不光是收,种和管也轻松多了。以前大夏天要穿个套鞋,背个喷壶在田里干活,那滋味,现在想想真是辛苦。”冬至刚过,田里的小麦长势正好,绿油油的麦苗充满活力,惹人喜爱。几位句容郭庄镇的种粮户凑在一起闲聊着,对如今种田的“轻松模式”十分感慨。往日汗流浃背在田间“卖苦力”的日子随着农业机械化的突飞猛进已成为记忆中的画面,“机器换人”带来的全程全面、高质高效的农业种植模式,正让越来越多的种粮人“喜上眉梢”。
示范引领,农业机械化迈入“新时代”
12月9日,丹徒区通过了省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验收,自此我市省级示范县达到了三家,分别是丹阳市、句容市和丹徒区。其中,丹阳和句容还是国家级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一个个“示范”的金字招牌,就是我市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在“十三五”收官之年交出的喜人答卷。
“根据‘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要求,丹徒区紧紧围绕省级创建目标,在耕整地环节、机械化种植、高效植保、机械化收获、粮食烘干、秸秆综合等方面补短板、强弱项,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丹徒区农业农村局农机科科长朱跃庭告诉记者,通过此次创建示范县的努力,全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90.36%,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
“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是被纳入《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统一部署的重要一环,市政府于2016年就出台了《关于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工作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目标和具体举措。”市农业农村局农机处处长王成说,截至目前,市域70%的乡镇全部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全市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90%,比2015年提高了近15个百分点,全面完成了“十三五”农机化工作目标。同时,以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为契机,全市整市(县)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稳步前行,主要粮食生产迈入全程全面、高质高效的提档增速期。
政策保障,买农机成了“轻松”活
“今年,合作社又添置了不少农机,但我自己掏的钱还不到40%,真划算。”近日,乘着农闲,丹徒区丰产农机合作社的负责人凌鸿正在给秋收秋种中“立大功”的农机具进行养护工作。在合作社的机库里,停放着大大小小40多台套的农机具,这些就是合作社的“立身之本”。
“你看这两台大疆的无人植保机,就是今年新买的,一台要5万元,但我自己只掏了2万元,剩下的3万元都来自政府补贴。两台无人机就补贴了6万元。”说话间,凌鸿翻出了合作社的采购记录本,上面记载了今年新购置的农机具,除了两台无人植保机外,还有一台大型拖拉机、一台插秧机和3台烘干机。“拖拉机补贴了1万多元,插秧机补贴了2.8万元,烘干机补贴最多,3台烘干机我自己只掏了8万元,政府补贴了20多万元。农机补贴,让我对粮食生产更有信心了。”
农民花“小钱”就能买到实用的农机具,无疑对农机化的全面普及有着重要意义。据了解,今年以来,我市及各市(区)相继制定出台农机化发展扶持政策,特别是市级层面出台《2020年镇江市农机化发展资金实施方案》,投入市级农机化发展资金256.5万元,推动农机装备结构持续优化。
强化服务,让种田模式越发高效
11月2日,丹阳市年丰“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正式揭牌,成为我市首家“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
“我们以全程机械化服务为抓手,推行‘合作社+服务组+农户’为主的运行模式,对服务对象的“稻麦”两季田块,实行全程机械化,采取统一种子、统一化肥、统一除草剂、统一植保、统一机械化作业服务。为周边各类生产主体提供全过程、全要素的机械化服务。年作业服务面积2万多亩。”丹阳市年丰农机综合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庄玉枫告诉记者,今后,还将把农业生产资料、技术培训、市场信息通过合作组织进行聚集,打造共同平台,为周边合作社和大户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助推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建立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壮大农机合作组织,引导合作社实行“订单作业”“一条龙”服务,是创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模式的有力探索。目前,全市现有农机合作组织449个,其中农机合作社327个;建成省级以上农机合作社29个。农机合作组织作业服务面积占全市农机作业总面积的80%以上,农机作业年收入达12亿元。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已成为推动我市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产业强势跑起来的有效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