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1日
第36版:虹起长三角 奔跑新镇江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

精心育才唱响服务“三重奏” 贡献智慧助力镇江“跑起来”

“惟生无尽兮爱无涯,璀璨如花兮都如霞,畴发其蒙兮茁其芽,鼓舞欢欣,生趣充塞,正则正如秋月华。美啊!”这是由我国职业教育先行者、著名国画大师、教育家吕凤子先生词曲的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的校歌。这既是吕凤子先生对办学理想的憧憬,也是对师生成长的道德关怀和教师育人职责的要求,更是一代又一代凤子传人的孜孜追求。

镇江高专坐落于美丽的丹徒区十里长山南麓,依山建园、藏秀聚才,一直以来,致力传承着吕凤子先生“崇爱尚美”的教育思想,不仅形成了“人文素养+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素质”的办学特色,更在助力镇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讲好“方言”,唱响新时代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技服务“三重奏”,用一方水土育一方人才。

专业围着产业转, 主动对接区域发展格局

专业建设是一所学校内涵建设的品牌和灵魂。

镇江高专主动对接地方与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增强对专业发展布局的前瞻思考与掌控力,重点围绕专业建设中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与产业对接、校企融合、服务社会能力、专业特色等环节,下功夫、做文章。

学校设有44个专业,其中央财支持的提高专业服务产业能力重点专业3个,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群)3个,省高水平骨干专业3个,省品牌特色专业2个。“十三五”期间,学校着力打造“三大专业组合”,即对照区域健康产业、医药检测和城市服务的需要,组合卫生护理、医药化材与眼视光等专业,构建镇江民生事业的“全周期”服务型专业组合,打造“新医科”板块;对照区域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智慧交通等发展需求,组合装备制造、电气与信息、交通工程等专业,构建镇江智能制造的“全过程”生产性专业组合,打造“新工科”板块;对照区域经济服务、文化旅游、艺术创意等发展需求,组合人文、旅游、艺术、财贸、学前教育等专业,构建镇江文化产业的“全方位”智慧型专业组合,打造“新文科”板块。三大专业组合主动对接地方经济支柱产业和特色行业,为镇江“量身订制”人才,贡献地方发展续航力。

2019年,镇江高专又针对日益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以及巨大的专业人才缺口,以5个传统汽车专业多年办学的积淀为基础,新设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培养能从事新能源汽车的装配与调试、性能检测、维护和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同时,随着物流、交通、医疗、制造等产业呈现智能化发展趋势,物联网得到广泛应用,学校瞄准发展与就业形势,新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培养掌握射频、嵌入式、传感器、无线传输、信息处理等技术的专业人才。

目前,镇江高专以“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和“电气自动化”两个专业作为试点,启动了“悉尼协议”范式专业建设,推动学校办学“国际化”,推进专业建设中的国际工程技术教育规范,从而进一步提升学校专业建设内涵。

育人贴着需求走,着力提升校企合作内涵

“老师,我考上研究生了!”今年5月,镇江高专金立江老师突然收到一条微信,他担任班主任的汽营15班的学生马旭发来短信,向他报告这样一个好消息。看到这条短信,金立江既欣喜激动又感慨万分,毕业才两年,学生就又让他刮目相看了。

镇江高专历来十分重视提升大学生的学历层次,鼓励并积极创造条件助力学生参加“专转本”考试。2020年,学校600多名学生报名“专转本”,其中323人被本科高校录取,录取率达到50.5%,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每年,学校都会收到不少毕业生完成本科阶段学习,顺利考取研究生的喜讯,其中也不乏考取博士研究生的学生,这让镇江高专的老师格外欣慰。

镇江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学历的提升只是一方面,在人才培养的方向上,镇江高专一直坚持紧贴高职办学特点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将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和“高教性”密切结合,确立了“四平台(Flat)八模块(Module)”高职课程模式,扎实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机对接、职业能力与基本素质能力有机衔接,为地方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成立了卓越学院,开设了卓越工匠班,加强学生人文素养、技能素养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同时,与镇江市妇联联合创办了“镇江新时代女子学堂”,增强新时代女性综合素养,提升镇江妇女的软实力。

产教融合视角下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更是对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和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地方政府的扶持下,学校与企业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建立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镇江高专与北汽集团、惠龙集团、大全集团、睿泰集团、鱼跃集团、万新光学、镇江疾控中心及镇江各大医院等签订了合作培养协议,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与镇江新区、扬中、丹阳等地的95家企业开展了“对接企业、协同发展”产学研活动,加强交流,强化合作,有力促进了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

近5年,镇江高专有10余名学生获得“中国大学生十佳自强之星”“第四届中国母亲河奖”提名奖和全国茅以升教育奖,两支团队获得团中央、教育部“推普攻坚”优秀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荣誉称号,1301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和励志奖学金,两名学生获得团中央优秀共青团员荣誉、200余名师生获省市共青团系统先进荣誉,30多名同学在全国高职高专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78名学生获得省级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称号,470多名学生在全国和省、市专业技能竞赛中获奖。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很多校友走上了各级党政领导岗位或成为企业管理岗位骨干,一大批优秀校友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和“行业标兵”等荣誉称号。

科研奔着服务去,

打造经济民生“智慧中心”

将论文写在城市发展的文化建设中,写在工厂的设备产品上,这是镇江高专老师们的一种工作常态。

镇江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大运河记载了镇江从古到今的历史变迁,是镇江的宝贵财富,搞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镇江人责无旁贷的时代担当。镇江高专扎根镇江,熟悉镇江的市情和文化,在大运河文化研究上,培养出一支研究功底扎实、创新能力强的团队。2018年年底,镇江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中心在镇江高专成立。两年来,学校积极为研究中心输送、培养人才,提供了人财物全方位的保障,并加强与兄弟城市大运河文化带研究机构组织的联系和交流,与全市的专家学者一起群策群力,积极作为,深入开展研究,为我市大运河文化带研究和建设工作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和决策依据。

黄伟教授是电气与信息学院的一名老师,也是依托自身专业优势主动对接企业的诸多镇江高专老师的杰出代表,在认真完成专业教学任务的同时,他不断深入企业,为江苏镇安电力设备有限公司、江苏磁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本土企业培训授课,总结技术、产品研发、设备、质量、高职专业教学等体会,将生产实践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编写了《电气技师手册》《机电设备维护与管理》等著作,精准服务企业。

目前,镇江高专设有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镇江分院、吕凤子文化教育研究所、全面素质教育研究所、沈括研究所、赛珍珠研究所、智能装备产业创新研究院、自动化技术研究所、网络智能计算研究所、车辆应用技术研究所、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平台、镇江市创新人才发展研究院、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拥有国家专利导航试点工程(江苏)研究基地、江苏省社科联高校调查点、镇江市功能化学重点实验室、镇江市社会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等省市级科研基地。学校正聚焦技术技能应用和地方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升级需求,培育并形成学校的科研特色,努力使学校成为地方中小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同时,推进镇江开放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建设,大力促进终身学习,提高学校在地方社会生活中的知识影响力,整合社会服务资源,加强社区教育机构标准化建设,力争将学校建设成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的智慧中心。

近5年,镇江高专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两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工信部科技计划项目两项、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社科基金、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7项,省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项;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8项;承担地方政府和企业横向合作课题143项;为部委办局、市县区提供政策咨询报告63篇;围绕企业技术创新研发的成果获授权专利489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98件;发表高水平论文及核心期刊论文237篇,其中SCI、EI、SSCI、CSSCI等收录论文84篇。

面向“十四五”,镇江高专将立足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工程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瞄准镇江“产业强市”发展需求,培养“能胜岗+能转岗”的高素质、强技能、善创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全面加强校区各项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充实内涵,创新管理,集成优势,提升水平,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环境优美、质量上乘、特色鲜明、富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综合性应用型高等院校。

(刘曦 古瑾)

2020-12-11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110683.html 1 3 精心育才唱响服务“三重奏” 贡献智慧助力镇江“跑起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