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理章
上世纪80年代之前,农村到了冬天,洗热水澡困难。当年我们吕城公社有3万余人口,集镇上只有一家很小的老浴室,好多家庭一个冬天只在临近春节时才洗一次热水澡。
我们儿时在冬天洗澡也是很少的,虽然有时间到镇上去洗澡,但没有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吕城镇上浴室的浴资,内堂是一角两分,外堂是八分一根浴筹。浴筹是用竹片制成的,长约十厘米,宽约两厘米,浴筹的顶端有方角和斜角区别内外堂的标记。有时候父母感觉我们特别脏时,就给我们一角钱,我们约上村里的几个差不多大的小伙伴,一路上蹦蹦跳跳到镇上。有两角钱的小伙伴,我们也说好一起都洗外室八分钱的,内外堂相差四分钱的区别是:内堂有茶水供应,有一人一位的卧铺,浴客可以占着位睡上一下午,室温也有保障。外堂是长木板通铺大厅,没有一人一位,我们几个小孩把衣服脱下,堆放在一块。下池洗好澡,从浴池上来后到了大厅,就得穿上衣服,如不及时穿,马上就冷得瑟瑟发抖。到了春节前,外堂人满为患,洗澡的人一拨又一拨,也容不得我们多停留。
洗完澡,还剩下两分钱,可以买一支铅笔或一块橡皮。如不需要买学习用品,两分钱可以买两粒糖果或两颗“伊拉克”蜜枣。
上世纪60年代,秋收秋种结束以后,我们生产队在冬闲的时候,还可以用“浴锅”洗澡。在生产队打谷场上,牛舍猪舍的茅屋里,有专门用于烧猪食烧热水喂牛的两只大铁锅。在两眼的大土灶头上,里锅是一只宽边的大铁锅,锅的口径约一米,外锅是窄边的大铁锅,口径约九十厘米。村民洗澡在里面宽边的大铁锅上。我们生产队里有30多户人家,150多人。每天晚上由生产队会计安排每户轮流洗浴锅澡。大户人家人多一晚一户,小户一晚安排两户。轮到洗澡的人家,人员要全部到场,大人先给小孩洗,先男后女,女主人最后一位下锅洗。洗澡时锅口上横放一块木板或一支扁担,人坐在上面洗。洗澡水如凉了,灶下有在旁等候的人员添加柴草生几把火加热一下。洗澡水只加不换,因为换一大锅水,要烧好长时间,耗柴草多,生产队不允许,时间也不允许。那时塑料薄膜市场上还没有,浴锅旁灶边用草帘子遮挡一下,一是可降低浴锅里水的散热速度,二是可以遮个羞。我们一个村全部轮流洗一次澡约20多个晚上,生产队每年冬天只安排一次这样全村的浴锅澡。
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壮大,吕城范围内浴室澡堂有20多家,洗澡难早就成了难以想起的旧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