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玮 曹源 王鹏程
寒流南下,冬雨绵绵。在旺角广场附近的一幢旧楼里,阵阵清脆的话语声为连日的阴冷潮湿增添一抹暖意。循声而至,记者初次见到了扬剧青年演员、市艺术创作中心主任龚莉莉。
出生在扬州宝应县的龚莉莉从小就喜欢声乐,做着“长大当一名歌唱家”的梦。1996年,她被市文化艺术学校扬剧班的老师一眼相中,“挖”到了扬剧班。“一开始我是不愿意的,我只想学唱歌,从来没接触过戏曲,觉得自己既学不会又不愿学。”谈及往事,龚莉莉有些感慨。“为了劝我学扬剧,老师、父母齐上阵,轮番劝说下,我终于决定试一试,拿着通知单去扬州了。”
虽然已经有心理准备,学习戏曲之苦还是超出了龚莉莉的预期。“学戏的大多是童子功,我当时已经十来岁了,完全没有戏曲基础,练腰腿功就格外吃力,练功疼到哭是常有的事情。”龚莉莉说。心里打过退堂鼓,但是每次想放弃的时候就有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冒出来,“总之一定要学出个样子来。”
1999年,龚莉莉以优异的成绩毕业,顺利进入市扬剧团。“本以为学好了一身本领,进了剧团就能大放异彩。没想到,进入社会的第一课就是‘坐冷板凳’。”龚莉莉告诉记者,进入剧团后整整跑了三年龙套,大部分时候不是演宫女就是演丫鬟,连一句台词都没有。“我当时真是灰心极了,想着要不还是改行吧。”那时候,有一家电影公司向龚莉莉抛出橄榄枝,请她兼职拍摄电视剧。龚莉莉思前想后,最终还是回绝了。“我一直学的就是扬剧,现在就放弃,还是太可惜了。”
从那以后,龚莉莉成了台上台下的“有心人”。“站在舞台上,我就观察前辈老师的动作和唱腔,回家再模仿揣摩。”没有戏演的日子,她请了一位声乐老师,系统学习声乐。“我嗓子亮,可以尝试着用声乐的发音方式来唱扬剧,果然找到了戏曲与民歌相结合的唱腔,唱出来又省力又好听。”机会总是青睐做好准备的人,2002年,龚莉莉登上中央电视台文化部春晚,领唱民歌《拔根芦柴花》,这让龚莉莉第一次收获成功的喜悦。
镇江在扬剧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各种原因,镇江扬剧曾有过一段时间的沉寂。为了复兴扬剧、打造精品,2013年,镇江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和镇江市艺术剧院组织排演扬剧《花旦当家》,由龚莉莉担任“女一号”。“接到邀约后,我一点儿没犹豫就答应了。”第一次当主角,龚莉莉倾注了全部的心力揣摩角色,一心扑在戏上。“这部戏讲述了一个年轻花旦演员,在新农村建设的拆迁进程中,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带领村民们一起保护古戏台的故事。轻喜剧的演出风格正是老百姓喜爱的,反响非常热烈。”龚莉莉介绍,凭借着《花旦当家》她还成为唯一一个入围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名单的“江苏选手”。“我觉得这些年的努力没有白费。”
如今,龚莉莉已经是国家一级演员、全国地方戏优秀中青年演员、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市“169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镇江市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主演的扬剧《花旦当家》《完节堂1937》《红船》等作品深入人心,对扬剧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现在,我们正在探索一种更年轻、更鲜活的方式,让戏曲符合年轻人的审美。”龚莉莉说,在最近《茶山女人》的剧中,就加入了管弦乐、灯光、现代化的舞美设计。“整个观赏过程韵味十足、赏心悦目,我们做这些努力,就是希望把戏曲‘安利’给更多年轻人,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观众席上不再是一片‘白头发’,有越来越多的‘黑头发’成为我们的戏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