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落子有势,产业在“高”上很讲究
在项目招引的问题上,动得早、跑得快之余,还需要选得准、落得对。
围绕“三高一争”总要求,在产业定位、项目选择、链条延伸等方面,就很考验各地对“高”的理解与执行。通过对34个项目的归类,能够看出些许端倪。
以前天现场观摩的项目为代表,近年来,尤其是今年以来,各地招引的产业项目,都与市委、市政府确定的“3+2+x”产业链培育计划高度契合,而且不同板块都结合自身已有产业积累,各有侧重、相互补充。
从项目类型看,34个项目中,生命科学类产业超过4个、装备制造和精密制造类产业超过8个,新能源项目、新材料项目、科技含量高的“互联网+”类项目也不乏其中。
项目招引与城市产业发展定位的进一步匹配,与未来发展方向的进一步同步,让整个城市的产业层次“水涨船高”。
从产业布局看,各地在寻找项目招引对象前,就已经结合自身基础,拿出了“目的性很强的招商政策”,在产业集聚上下足了功夫,努力通过有的放矢的项目招引,实现产业链的补链、延链、强链。
放眼全市,对产业“高”的谋划和吸纳,有诸多典型案例:丹阳围绕医药健康领域招引国药智能医疗康复器械项目,与鱼跃生命科学园建设呼应,体现了区域产业集聚的思考;镇江新区招引航发优材钛合金中介机匣精密成型制造线,和菲舍尔飞机客舱系统等新项目一道,“健壮”了航空产业园的区域布局;镇江高新区汇博半导体及通信产业园项目和矽佳半导体测试项目的落地,使围绕半导体产业进行布局的产业链有望更好拉长、做强……
这些紧密结合今年创新升级的“7+X”招商体系、密切关联镇江全新“一体、两翼、三带、多片区”整体布局的项目,共同汇成了全市未来产业的发展势头,拉高了镇江产业强市的基准线。
奔跑有力,服务在“效”上有实举
“学习镇江,融入长三角。”这是万事达控股董事到镇江新区实地考察后的一句由衷感慨。它也被印在了项目现场的一面墙上。之所以这么感慨,是因为万事达方面亲身经历了高效的办事能力。
其实,这只是镇江提升服务项目效能的一个具象体现,它背后隐藏的,是思维理念、政策措施、工作实践等多个方面的“提质增效”。也正因如此,才让镇江的“奔跑”能够踩到实地、果敢有力。
比如申办新企业,通过新的系统构架,“全链通”办理比例从零星数据提升至30%,刻制公章保证2小时之内完成;办理建筑许可,全流程时间缩短一半至9.5天;登记不动产,交易流程缩减至1个,办理工作日从4.1天压缩到0.5天。
比如为项目招引“备好钱袋子”,今年以来,市政府与农发行、农行、建行、交行、邮储银行等5家江苏省级分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现场签约665.98亿元,截至10月末,金融机构现场签约项目累计授信385.34亿元,企业累计提款243.57亿元。
比如人才匹配,我市大力度推进实施“金山英才”行动,“以政策吸引人、以环境留住人、以发展成就人”,为人才提供更多机遇、更大平台。
再比如疫情防控十分紧张期间,各地想尽办法争取“绿色通道”,帮助企业把人才、设备运到现场,努力为项目落地抢时间、抢机遇。
这些,也最终转化成为项目投资人对镇江营商环境的认可,转化为追加投资、新投项目的行动。
观摩中,有一段有趣的对话,很能折射镇江迎风奔跑、激情奔跑、加速奔跑的热烈氛围——
“你看,气温虽然低,但项目负责人的穿着却是一件衬衣加一套西装,而且介绍项目时,丝毫没有感觉寒冷的意思。”
“确实。其实想想自己冬天结婚时,穿着礼服、婚纱在门外迎接宾客时,也没觉得冷啊。人啊,只要是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特别愿意做的事情里,就不会受到太多外界环境干扰了。他介绍项目的时候,其实也在憧憬着项目落地后的景象,自然由内到外都会觉得暖和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