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7日
第03版:要闻

仁心仁术,诠释医者精诚

——记市“169工程”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潘洪秋

王玮 曹源 王鹏程

市第三人民医院结防科的办公室里,一位“白大褂”正神情专注地检索着资料,旁边摊着笔记本,字迹工整清楚。他是全国先进工作者,抗疫专家,结核病学专家,市“169工程”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他就是市第三人民医院结防科科长、肺科主任潘洪秋。

今年是潘洪秋从医的第30个年头,如今他已经成为江苏省医学会结核病分会现任主任委员。在很多人眼里,工作了那么多年,有那么多的临床经验和科研成果,潘洪秋的“老本”已经够用了,但是他自己却从不这样认为。“医学是一个知识更新非常快的行业,必须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学习怎么跟得上呢?”潘洪秋说,“病人来找你看病,就是把生命健康交到你手上。不努力学习提高医术,就不是个好医生。”

结核病的防治是世界性难题,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结核病虽早已不是不治之症,但其高传染性还是让不少人闻之色变。30年来,潘洪秋一直默默坚守在结核病治疗一线岗位上,从未有过懈怠。“如果把每个病人都当成普通的结核病人,用同一套类似的治疗方案,那对医生而言只是机械地重复劳动,是枯燥和乏味的工作。如果设身处地站在病人的角度,了解他病情的独特之处,救治他的疾病、减轻他的痛苦,那这份工作会充满乐趣和成就感。”

2002年,市卫生主管部门为解决肺结核防治、治管脱节的问题,将市区结核病督导防治的任务交给三院。医院成立了结核病防治科,潘洪秋兼任科长。当时,对如何建立起一套科学的结核病防治监管体系,没有经验可循,更没有现成的模式。“从前没有病人数据库,督导治疗率低。而结核病的治疗周期长,病人很容易流失。”潘洪秋笑着告诉记者,“结核病的传染性强,只要说话就能传染,如果不把病人完全治好就会有很大的隐患。有些病人因为接受了一段时间的治疗,感到情况好转就不愿意来医院了。我们结防科的几位同事就骑着车满城找人,上门做思想工作,把药送到他们家里。”通过两年的实践完善,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城区结核病治管新模式——结核病督导网络组织形成,这一组织由结防专业人员、结核病督导志愿者、结核病家庭成员构成。这一模式的运用,使我市结核病转诊率由20%上升到80%,初诊病人痰检率由25%上升到100%,传染病发现率连续两年上升50%,初始传染性肺结核治愈率达90%以上,复诊治愈率达80%以上。

潘洪秋所带领的结核科团队不仅负责传染性结核病收治工作,还承担着我市呼吸道传染病防控任务。在“非典”、甲型H1N1流感、新冠肺炎等防治工作中,潘洪秋都冲在了最前面。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再次冲上一线。“1月26号,我们接到镇江第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年轻的医生护士都有些紧张,我就安抚他们,首先要自己鼓足信心,才能带给病人安全感。我先给你们打个样,你们跟着我学,肯定没事。”医疗物资最紧缺的时候,为了节省防护服,他带头当起“护工”,承担起端汤送饭、收集生活垃圾的任务,帮忙处理换灯泡、通马桶等杂务。

“其实这些年来,每次接到要进隔离病区的任务都情势紧迫,我们医生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冷静和专业。”潘洪秋说,“仁心仁术,这4个字分量很重。医生有了为大众服务的心,才会无惧各种困难和挑战;只有在日复一日的临床实践中积累经验,才能有底气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2020-11-17 ——记市“169工程”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潘洪秋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105901.html 1 3 仁心仁术,诠释医者精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