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3日
第07版:专版

建言十四五 共谋新发展

近日,市委召开专题民主协商会,围绕“建言十四五,共谋新发展”专题听取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锚定发展坐标,广泛凝聚共识,充分汇聚合力,齐心编制好具有镇江特色的“十四五”规划,更好引领推动“三高一争”新实践。

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代表一致表示,将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既做好党委、政府政策的“宣传员”,也当好支持服务镇江发展的“战斗员”,为推进镇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跑起来”、开创“三高一争”新局面作出新贡献。

传承百年蚕桑文化 打造特色文旅产业新亮点

民革镇江市委会

镇江拥有悠久的蚕桑文化、丰富的蚕桑资源、强大的蚕桑科研,有中国唯一的国家级蚕桑专业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简称中蚕所);有1927年创建的蚕种场,是目前苏南唯一一家幸存的蚕种场;有保存完整的、与蚕桑生产相关的特色建筑21幢。充分挖掘、保护和发展蚕桑文化,对提升城市品位和增强城市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我市蚕桑文化在发展中还存在着:缺少规划,无法可依;缺少宣传,标识缺位;缺少传承,融合度低;缺少支撑,品牌不足等方面的问题。

如何“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文化”,建议如下:

1.以规划编制为契机,加强蚕桑文化科学规划和法律保护。一是制定蚕桑文化发展规划。要围绕国家六部委联合印发的《蚕桑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将蚕桑文化发展列入我市“十四五”规划编制。二是出台蚕桑文化保护条例。尽快以地方法规的形式起草制订一系列关于蚕桑文化发展与保护的条例或法规,确保蚕桑文化良性发展。

2.以蚕桑文化为灵魂,加强名人轶事资料收集和媒体宣传。一是挖掘蚕桑历史名人。镇江蚕桑文化历史中,涌现出了冷御秋、严惠宇等许多杰出人物,要挖掘更多的蚕桑历史名人。二是挖掘蚕桑文化名人轶事。镇江拥有“习近平赠送卡斯特罗桑树种子”等蚕桑文化名人轶事,要搜集整理,丰富蚕桑文化的精神内涵。三是加大蚕桑文化宣传力度。对重要的蚕桑文化资料要建立文化标识和说明。要向社会全方位宣传展示镇江蚕桑历史文化。

3.以蚕桑优势为载体,打造蚕桑文化项目建设新亮点。一是创建蚕桑文化主题公园。立足现有蚕桑建筑和园区,打造集聚蚕桑文化保护传承、生态观光体验、特色旅游相结合的蚕桑文化主题公园。二是利用现有旅游资源融合发展。将蚕桑文化融入西津渡街区的系列活动,提升西津渡旅游的内涵和价值。三是发挥优势助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建设一批国际性蚕桑实验室、研究中心等合作平台,定期举办国内外蚕桑培训、论坛等活动。

4.以蚕桑资源为依托,促进蚕桑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要推动蚕桑特色旅游商品生产,延伸蚕桑产业链条。一是研制茶桑树新品种,做大做强茶桑产业。在丹阳、句容、丹徒等重点蚕桑业园区培育龙头企业,壮大桑茶产业园。二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做精做优蚕桑商品。鼓励相关企业与现有的科研机构合作,开发推广特色品牌蚕桑商品。

镇江的蚕桑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积淀,大力发展蚕桑文化,能促进镇江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相得益彰,为加快建设独具魅力的美丽镇江增添新的元素和亮点。

让古运河金腰带“炫”起来

民盟镇江市委会

谋划“十四五”,建议我市在实现“创新创业福地,山水花园名城”新定位上,匠心打造高颜值、高内涵的古运河观光带,努力将全国唯一的夹岗运河变成镇江的金腰带,让镇江再添骄傲名片。

一、科学谋划新蓝图

一是注重统筹规划。充分吸纳过去各家规划中合理部分,充分考虑居民休闲与景观、水上与岸上、白天与夜晚、防洪与观光的融合,从科学、可行和可操作角度,制定古运河观光带建设专项规划。二是创新运营模式。在管理体制上,优化部门职能,加强统一领导,破除体制弊端,明确总牵头单位,统筹推进,而不是各敲各的锣。在建设运营方式上,引进专业化、有实力的高端创意集团公司,参与古运河建设,“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在建设资金上,以水环境项目治理为抓手,全力争取央企和上级部门的支持,并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古运河基础设施建设,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三是强化法制支撑。加快制定《镇江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条例》,把镇江运河文化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

二、系统治理出新高度

1.精致打造高颜值的绿色生态带。镇江是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建议一要深度治理古运河水体。坚持问题导向,因段制宜,在现有基础上,把城市防洪、水质提升、岸上雨污管网建设、水岸景观打造融为一体,通盘考虑。二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高标准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国家级生态资源博物馆、国家级蚕桑博物馆等展示点,精心打造“城市山林、大江风貌”的生态长廊和“吴楚风韵、璀璨人文”的生态旅游产品,让古运河成为镇江的绿色增长点。

2.精心锻造高品位的文化旅游带。建议把镇江“历史厚重、古今辉映”的文化基因厚植于古运河观光带建设之中,一是彰显宗教文化。大手笔做好镇江宗教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文章。二是彰显诗词文化。将名人在镇江留下的名篇名句植入到古运河文化旅游带景观建设中集中展示,积极打响“中华诗词之市”这块金字招牌。三是彰显爱情文化。以金山湖白娘子爱情公园为基础,打造世界爱情之都,吸引年轻人。四是彰显饮食文化。建议在民间搜寻“古运河宴”菜谱,结合夜经济,在东、西片区将纬五路、新河街升级打造为运河美食一条街,推动饮食文化与夜经济深度融合。五是彰显名人文化。建议在宝塔山公园增设新学子亭;在江苏大学梦溪校区,依据沈括《梦溪笔谈》打造古代科技展示馆。

3.精美塑造高端化的标志性工程。一是数字化展示工程;二是标志性(LOGO)工程;三是统一展示展陈工程。

三、营造运河人家新氛围

针对古运河缺乏系统性整合、整体性包装、全方位宣传推介等薄弱环节,建议扩大影响力和参与度。一是利用好现有媒体;二是开展不同层面的志愿者公益行动;三是加强重点领域的专题研究;四是策划开展群众性活动。

加快提升重点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民建镇江市委会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经过几年的培育,我市产业链逐步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呈现出产业层次提高、强链补链投入较大、智能水平提升较快、主导产业不断壮大等鲜明特点。但也存在一些短板:龙头企业不足,规模不够大,配套不够优;产业关联度需进一步提升,等等。为此,我们建议:  

“十四五”期间,我市应着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以“产业链培育”为具体抓手,聚力产业发展,聚焦项目企业,聚合服务资源,培育引进更符合镇江发展需求、更有竞争力的企业和项目,坚实地撑起镇江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一是明确产业发展定位

把构建镇江特色先进制造业体系作为我市“十四五”期间产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立足于现有产业基础,主动融入区域分工与协同,瞄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重点打造高端装备、新材料、生命健康、数字经济等四大产业集群,选择航空航天、海工装备、新能源(智能物联)汽车、智能农机装备、新型电力装备、高性能新材料、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和大数据等八条产业链,作为重点培育对象。

二是合理布局产业发展空间

紧紧围绕全市重点产业链在“一带、多片区”的产业布局,全面推动产业“三集”发展,重点打造先进制造业特色园区。如:高新区中船船舶与海工配套产业园、丹徒重型装备特色产业园、镇江新区、丹阳航空航天产业园;京口高性能铝材料产业园、镇江高性能材料特色产业基地;镇江新区、扬中新能源产业园、扬中智能电气产业园;规划建设句容光电子产业园;丹阳市生命科学产业园等。通过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强化园区功能分工和定位,实现错位发展。

三是强势落实产业发展路径

招引和培育并重,以产业链分析为基础,满足构建产业链的需要,寻找和弥补产业链的薄弱环节,确定目标企业,打造产业集群。对优势产业实际、未来产业进行深度研究,从产业趋势、产业政策、产业链全景图、重点目标企业、可对接的平台组织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为全市产业招商提供靶向目标,提高招商精准性。通过建链、补链、强链等方式实践产业链招引。“

四是积极营造优良产业发展环境

一是注重出台针对性扶持政策并推动落地见效。支持产业链市内上下游产品配套采购;鼓励各类基金参与服务产业链建设;发挥“四新”经济对产业链发展的推进服务作用;鼓励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等等。二是强化链长制组织领导。统筹协调产业链链长制相关工作,形成工作的整体合力。

提升城市内涵 打造山水花园名城

民进镇江市委会

对于镇江这样一座有着3000多年建置史的历史文化名城,高水平打造山水花园名城就是要以提升城市内涵为主线,建设一个经济发达、环境优美和社会文明的城市环境。

我市打造山水花园名城中存在的问题

1.城市内涵还需进一步提升。名江、名山、名景、名人、名故事资源是我市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更好地将其整合开发,用环境塑造“美”,用文化润泽“美”,既要让我市彰显出高“颜值”,又要体现出历史厚重感,美得有内涵。

2.部分区域文化传承性差。我市已有许多名山胜水在近现代城市建设中遭到了毁灭性破坏。如清末镇江城中尚有的“三山五岭”, 现在多数已经不见踪迹。为此,在城市建设的发展过程中,必须严格禁止“让山河让路”的种种做法,切实保山护水。

3.绿地系统规划有待改进。市区依托各风景区而形成的公园绿地比重较大,与居住用地、商业空间、街巷道路结合的区级公园、街头绿地、广场游园偏少;公园绿地分布不均衡。

关于打造山水花园名城的建议

1.意在笔先,创新规划理念。在我们的城市规划实践中,应秉承中国传统的山水观,创新规划理念。即强调“意在笔先”,在规划理念上,要以传承和创新镇江的文脉为主线。我们建议从两个层次来保存名城风貌,第一个层次是绝对保护区,在绝对保护区内,要确立绝对保护主体,包括建筑和某些景观,做到风貌、外貌没有变化,这也是保护绝对保护区的历史之根。第二个层次是风貌保护区,风貌保护区要比绝对保护区大。在这个区域内,已建的建筑在风貌上如果跟景区不和谐要适当加以改造。

2.山水城林,融合多种要素。建议我市采取分区分级保护的方法,对我市风景区、名胜区的整体资源、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使其成为城市内重要的景观生态基质;其次,则要保护城市空间轮廓和城市传统风貌,特别要针对镇江城区山体众多的特点,严格控制重要风景名胜特征景观,控制建筑高度,保护视觉通廊;再次,要重视护山理水,巧妙运用山峦、河流、绿地,把人文元素融入城市建设之中,展示我市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内涵,营造鲜明的城市风格和宜人的人居环境,构建山水和人文交融的景观体系。

3.探微索隐,彰显历史文化。借鉴西安、杭州等城市抓好碑林文化、人文传说等资源的成功经验,认真研究历史文化景观在镇江历史上的功能地位、设计成就、环境特色,探微索隐,对我市山水旅游资源进行更深入的整合,对地域文化资源进一步深度开发,从更广阔和更宏观的层面上保护我市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交融的城市特色,彰显我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推动公共卫生和临床医疗融合发展

农工党镇江市委会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体系要更加完善。习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指出,要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长期以来,公共卫生和临床医疗两个体系相对独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的“医防分离”问题尤为突出。随着疾病谱、死因谱和人口谱的快速变化,迫切需要公共卫生和临床医疗的融合发展。

公共卫生和临床医疗融合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仍有偏差。目前,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理念还没有完全生根落地,“重治轻防”的落后观念仍未得到彻底纠偏。二是体制机制存在壁垒。公共卫生和临床医疗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与协作,虽然在传染病防控过程中成立了统一的指挥部或领导小组,但多为临时性机构,难以从根本上长效推动公共卫生和临床医疗的融合协同。三是投入保障配置不均。卫生健康经费投入缺少长效机制,财政投入总量、结构及方式不适应公共卫生和临床医疗体系平衡发展的需要。四是人才队伍结构性失衡。部分医务人员知识面不宽、跨专业协作能力不强、复合型人才不足等问题,致使不同专业的医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缺乏足够的沟通与合作。导致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懂呼吸的不懂传染病、懂传染病的不懂重症救治”等情况时有发生。

推动公共卫生和临床医疗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是纠正思想认识偏差。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和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及复审等工作,在思想观念和舆论导向上不断强化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理念,特别要强调预防为主、医防并重,深化全社会对公共卫生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完善制度设计安排。将疫情防控期间一些行之有效的机制和措施予以固化,建立更为稳定的制度,发挥长效的高位协调作用,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牵头在更高层面对公共卫生和临床医疗工作进行有效统筹,明确各方职责范围和工作任务。三是提高支持保障力度。进一步落实政府责任,建立经费投入增长的长效机制,避免“亡羊补牢”式的危机应对。同时,注重优化投入结构,要注意公共卫生和临床医疗的协调平衡,通过专项建设等方式逐步引领带动两者的融合发展,要注意优化现有资源的配置,组建公共卫生和临床医疗的专科联盟,实现大型诊疗设备的共享,让资源减少闲置、成本更加节约。四是优化人才培养交流。完善医学继续教育制度,对公共卫生和临床医疗工作者开展“补缺”式继续教育和互教互学活动,弥补其能力和知识结构中的短板,全面提高其业务能力水平,在彼此的教学互动中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和协同共事能力,目前,应重点加强临床医疗工作者公共卫生知识的全员业务培训。

聚力提升镇江韵味 打造归侨创业福地

致公党镇江市委会

镇江拥有的秀美自然禀赋和丰富文化底蕴造就了独特的城市韵味,对内提升宜居宜业的存在感,对外加强海外人才的吸引力,让人文底蕴成为镇江“跑起来”的最大底气,从而实现“创新创业福地、山水花园名城”发展愿景,共同书写“镇江很有前途”新篇章。

镇江市现有侨资企业427家,其中新侨归国创业或担任负责人的占80%以上。虽然镇江城市品质在吸引海外人才来镇创新创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镇江的对外宣传散乱、没有形成合力,没有彰显城市特质的宣传品牌,存在感弱;对海外人才的专项、特长与我市产业发展规划的契合度缺乏精准研判;对引进人才特别是从事产业的人才支持力度偏弱等。

为此,我们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升对外宣传效能。改变对外宣传上的内容散、形式乱、成效低,提高城市的吸引力,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1.机制上要创新优化。要打破部门、单位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形象宣传,集中力量宣传推介“中国醋都”的形象,提高镇江城市的独特辨识度。2.形式上要整合营销。整合各种新媒体的传播平台,统一以“创新创业福地、山水花园城市”标准为镇江新的传播元素,打造独属于镇江的人工智能“城市代言人”,从而实现城市形象的合力传播。3.特色上要鲜明精准。围绕亲情、乡情,向回乡省亲、寻根祭祖的海外侨胞宣传推介镇江,吸引他们把爱国爱乡的精神转化为支持家乡发展的动能。

二、加强海外侨情研判,把握“人才回流”趋势。中国在主导区域经济和作为世界经济引擎的作用日趋显著,回国创业发展已成为海外华人、留学生的一种潮流。1.积极打造人才平台。要加紧“海外高端人才数据库”建设,切实将人才引进与招商引资相衔接,吸引海外人才来我市创业。2.积极优化项目平台。建立完善面向海外的供需信息系统,及时宣传各项优惠政策,发布人才需求信息,提高引才工作效率。3.积极借力社会组织平台。发挥好各类海外交流平台作用,加大海外侨情调研力度,把握国际高端人才流动的趋势,为招才引智的精准施策提供可靠保障。

三、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吸纳更多优质人才。政府制定海外引才政策时多吸纳企业的意见建议,大力支持企业建设创新研发机构、博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提升企业引才意识和热情。1.不拘一格引人才,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布局和产业链的关键点,让项目落地,让人才到位。2.多措并举用人才,鼓励企业运用“一家引、多家用”的“人才共享”模式引进人才,以市场化的方式配置资源,有效释放人才活力。3.精准服务为人才。为海归人才开启“定制”模式,解决他们回国创新创业的个性化需求和共性问题。

加快创新载体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

九三学社镇江市委会

产业强市需以人才为首要资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宁镇扬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宏观形势依然严峻,区域竞争愈为激烈,面临人才虹吸、品牌缺乏、产业不强等问题,产业发展不充分的瓶颈愈加突出。建议:

一、发挥区域载体优势,营造创新发展环境

1.打破行政壁垒、凝聚区域资源,利用与南京接壤得天独厚的区位与自然资源、土地资源和周边教育资源、人才资源,合理规划布局商业、产业、研发中心和生活集聚区,促进与南京融合发展、借力发展。

2.打破“行政区经济”的严格界限,创新区域一体化的制度环境,通过超前的产业布局和规划引领,最大限度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成本优势,尽快形成服务镇江产业融合发展、特色发展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人才高地。

二、加快产城载体建设,创新融合互动空间

1.利用好园区与母城之间的距离优势、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将城市更新的土地资源、空间资源用于发展新兴产业,结合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超前规划用于建设科技孵化器、企业总部楼等,实现城市可持续性发展。

2.优化服务产业发展环境,加快产城融合步伐,建立和完善户籍、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有关政策,发挥主城区教育、医疗、交通和生活设施等优势,营造适合人才创新发展的空间环境。

三、抓住快速改造契机,谋划产业创新走廊

1.以G312快速化改造为契机,围绕江苏省委把G312走廊建设成为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沿江产业转型发展带和临山创业创新发展带的中心任务,聚焦促进镇江高质量发展,做好高端人才引进、科创资源利用、创新资源融合、创新要素集聚等顶层设计。

2.加快G312产业创新走廊产业发展谋划,对接南京布局建设科创研发区,以便捷的交通、完善的生活设施、良好的教育环境等吸引人才,打造推动镇江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把G312的区位优势变成融合发展的产业优势,把资源优势变成抵御虹吸的人才优势。

四、推进培养机制创新,畅通人才留镇通道

1.提高应届毕业生留镇的就业率,根据我市产业人才的需求,加强与高校相关学科的建设,采用定向培养、继续教育、技术培训等,支持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在高校设立科技创新基金。

2.强化服务高端人才意识,不论在形式上还是政策上,要真正做到“户口不迁、关系不转,来去自由、双向选择,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论他们工作单位是否在镇江、户口是否在镇江,评价标准始终只有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绩、解决关键技术的实效。

推动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镇江市工商联

新材料是指新出现的具有优异性能、特殊功能和性能改进或具有新功能的材料。新材料是工业产品质量升级换代和产业技术创新的保证和前提,是新兴产业的基础。新材料产业是我市重点发展的两大千亿级主导产业之一。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我市有30个新材料产品销量位居全国前三,初步形成高性能合金材料、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和先进高分子材料三大特色板块,并涉及石墨烯等前沿新材料领域。

虽然近年来我市新材料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部分特色优势板块和行业龙头企业,但仍存在城市影响力不大、研发能力参差不齐、自主可控程度不高、市场竞争话语不够、上规模上能级后劲不足、协同化系统化措施不力等问题,制约了我市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进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三条建议:

一、高点定位。在“十四五”乃至“十五五”期间,把新材料产业作为我市主导产业重中之重全力推进,用十到十五年时间把镇江建成区域性或全国性的新材料生产基地、要素洼地、发展高地,并形成几个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单项种类。

二、高位推进。一是成立专班机构,做到机构独立,办事集中,专职专人,实体运作。二是制定专门政策,体现政策集成、要素集聚、力量集中,其中特别要注意制定适应新材料产业特点的土地供给、融资服务、产业基金、人才引进、产学研合作、环境保护、城市影响力等方面的措施,让新材料产业能够健康发展。三是做好专项规划,体现瞄准发展方向、结合镇江实际,重点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加快新材料产业链“纵向拉长、横向拉宽”,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加速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形成及时响应、协同联动、无缝衔接的产业体系。四是开展专项推介。做好新材料产业专题营销,组织和动员各类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加强对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特色优势的宣传,形成合力,叫响镇江新材料发展品牌,吸引更多优质新材料产业资源向镇江集聚。

三、高效实施。一是实施竞争力提升工程。对得到国家高层关注的新材料企业或在某一领域被积极推广的技术,政府要作为重点项目高度支持,高位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在更大范围予以积极推广。对一些发展前景较好的项目,要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技术成果对接、工程中心、公共检测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平台,降低企业成本,扶持企业发展。二是实施协同应用工程。做好与终端产品的协同创新与发展,这不仅对新材料企业自身有较强的市场意义,而且对城市而言,可以以新材料为媒,延伸产业链,拓展其他行业产业,如高温合金粉末、碳纤维、磁性材料,不仅面向精密制造业供应链,而且能牵引我市产业强市的新产业链。三是实施追踪先导工程。围绕先进基础材料、前沿材料、关键战略性材料(如光刻胶、介入材料等)进行追踪跟进。就我市而言,当前可以追踪高熵合金、液态金属,等等。四是实施创新团队锻造工程。要从城市市域范围内认识团队的概念,提升政府组织领导推进新材料发展的专班机构人员、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人员、企业及研发机构的技术人员三支队伍的引领发展、科技研发、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的能力和水平,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实施金西地区发展战略打造城市新的增长极

无党派人士

马书记在市委全委会报告中提出融合发展战略,为镇江“十四五”发展指明了方向。将新的精神转化为现实实践,建议市委、市政府编制规划、制定出台并实施镇江金西地区(即镇江金山以西的区域)发展战略,打造镇江“十四五”发展新的增长极。

一、实施镇江金西地区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一是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需要。建议规划镇江金西地区,纳入蒋乔、高资、下蜀、宝华4个乡镇,面积约361平方公里,人口约14.2万人,其区位优势独特、土地承载力强,打造属于镇江的一体化,能有效对接和承载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二是推进宁镇扬一体化的重要载体。镇江金西地处贯彻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宁镇扬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核心区,能肩负起区域协同发展的“先行军”。三是更好地对接南京,接受南京辐射。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南京紫东地区发展规划,即紫金山以东地区,镇江金西地区与其相邻,融合发展条件充足。四是有利于打造镇江发展新的增长极。打破“行政区经济”束缚,打通要素流动“看不见的边界”,最大限度争取体制机制“红利”,打造镇江宁镇扬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先行试验区。

二、实施镇江金西地区发展战略的可行性

一是区域互助合作提档升级。当前,镇江高新区与丹徒区已经在合作,只要放大效果,扩大区域到金西地区,可以充分利用国家级高新区的政策优势,创新机制扩大到金西地区。二是区域要素互通共享。城际之间要素流动障碍逐步打破,镇江与南京之间的教育、医疗、交通等领域的同城化正在深入推进。三是产业升级互助共赢。抓住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互联网经济、全域旅游和智慧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机会,互助合作,大力培育“专精特新”的企业,成为镇江的产业名片。

三、实施镇江金西地区发展战略的建议

一是成立高位协调指挥机构。借鉴国家和省级建设区域发展的规格,根据我市实际,建议高新区管委会书记任镇江金西地区指挥协调小组组长,负责金西地区的规划建设,资源整合,项目优化等协调工作,从领导层面,打通蒋乔、高资、下蜀、宝华等区域指挥建设的瓶颈。

二是制定高起点规划建设方案。建议将镇江金西地区规划作为镇江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加强统筹联动,实现全市域“一盘棋”,全面放大协同效应。特别要在镇江市级打破行政区划资源管控,在金西地区强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高度统一调度中,实现1+1>2的整体效能。

三是创新机制与南京合作实现无缝对接。要主动加大对南京紫东地区的互助合作,主动接受南京辐射,推动合作办医办学、设立分院分校、组建医疗教育集团等,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增强链接能力,加强基础设施联动建设,强化物理连接与政策对接,真正将南京与镇江的资源充分整合,优势互补,实现双赢。

四是打造科技创新高地。整合金西地区的资源,依托高新区,构建创新之城、文旅之城、产业之城、生态之城,真正使镇江金西地区变成“金凤凰”,生出“金蛋”,成为镇江“十四五”新希望,发展的聚宝盆,真正助力镇江加速跑起来。

2020-11-13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105068.html 1 3 建言十四五 共谋新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