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30日
第10版:西津渡

历史上蒜山“沦入于江”真相

今天的蒜山

今日的云台山曾是古之蒜山的主体部分

□ 乔长富

历史上京口(今京口区润州区一带)江边的山岭中,中唐以前,最著名的是北固山,其次则是蒜山。南朝人所作蒜山诗今存三首,而北固诗仅见两首,金山、焦山更是无人咏及。南朝刘祯《京口记》(见《艺文类聚》“山部”)记载蒜山说:“蒜山无峰岭,北悬临江中。魏文帝南望而致歌。”《隋书》“地理志”所记润州众山中,属于京口江边的只有蒜山(这种情况当与北固山是州治所在,一般人不能登临有关)。

蒜山在南朝之所以出名,当与宋武帝刘裕即位以前曾在蒜山大破孙恩所部有关。南朝沈约《宋书》“武帝纪”载,刘裕在担任刘牢之的部将之时,“妖贼”孙恩“率众数万,鼓噪登蒜山”,刘裕“率所领奔击,大破之。投巘赴水死者甚众”。刘裕由此知名度大增,被任命为建武将军。蒜山也因而闻名于世。

后来,宋武帝的儿子宋文帝“幸丹徒”时,大概是为了纪念父亲刘裕在蒜山的功绩,特地“游蒜山”,随从宋文帝登蒜山的著名诗人谢灵运为此作《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作》,此诗为名篇佳作,曾被选入《文选》。随后,鲍照陪同宋文帝的任南徐州刺史的儿子刘濬游蒜山时,作《蒜山被始兴王命作》诗;谢庄陪南徐州刺史刘子鸾游蒜山时,作《侍宴蒜山》。

这几次游览作诗,对于提高蒜山的知名度当有重要影响。不过,蒜山虽是南朝京口名山,但是它并不是京口的代名词,历史上并未见有以蒜山指代京口的情况,所以,如果把住在京口的刘裕说成蒜山刘裕,显然并不妥当。

晚唐以前,蒜山仍被视为京口名山。中唐李吉甫所撰《元和郡县图志》“润州”所举京口江边名山,首列北固山,其次为蒜山,第三为“氐父山”即金山,没有焦山。另一方面,从中唐唐人诗看,很难再找到人们游览蒜山的诗篇。由此可见,在唐代,蒜山已不再是人经常登临题咏的名山。而到了晚唐时期,虽有陆龟蒙的《算山》及许浑的《登蒜山观发军》等诗,但无论从数量还是从名篇说,蒜山已不如金山知名。

到了宋代,本来“隐姓埋名”的焦山声名鹊起,其名声逐渐超过蒜山,以至出现了蒜山“沦入于江”的说法。到了明代,屠隆作《三山志序》称“金焦北固”为京口江边的三山。从此蒜山的知名度降至“谷底”。之所以如此,个人臆见,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当是由于蒜山本身可供观赏的景物不如金山、焦山那样有吸引力;另一方面当是由于蒜山的文化建设比不上金山和焦山。而在这种情况下,蒜山“沦入于江”说的出现,使得本来很高大壮伟的蒜山被说成了“小蒜山”,又对蒜山的发展产生了更大的消极影响。

对于蒜山“沦入于江”说,从笔者所见文献看,最早是见于元代俞希鲁所撰的《至顺镇江志》,该书卷七“山”部在“蒜山,今西津渡口水中孤峰是也”之下注称:“按:晋隆安中,孙恩浮海掩至丹徒,率众鼓噪登蒜山,刘裕奔击大破之,投崖赴水死者甚众。唐刘展叛,上元二年正月,田神功将三千军于瓜洲,将济江,展将部骑万余,陈于蒜山。南唐徐知谔尝游蒜山,除地为广场,编虎皮为大幄,率僚属会于下。旧志又谓:蒜山松林中可卜居。苏子瞻诗:‘蒜山幸有闲田地,著此无家一房客。’观此,则此山宽广,可容万人。宋时犹可居止。不知何年沦入于江。”

按照这一说法,所谓蒜山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西津渡口水中孤峰”(今天已在陆地之上)即今人所称的蒜山,另一部分是“可容万人”“沦入于江”的部分,它是历史上蒜山的主体,姑且称之为大蒜山。对照前文所引《京口记》的记载,可以说“魏文帝南望”所见当是大蒜山,“北悬临江中”的当是小蒜山,小蒜山当是在大蒜山之北。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蒜山”果真如《至顺镇江志》所说“沦入于江”,那么它必定是由于在京口这样人口密集的地区发生了大地震,从而引发山崩地陷,可是有关地方志以至《宋史》为什么没有只字记载?而且小蒜山南边的山峰仍然耸立着,表明大蒜山事实上并未“沦入于江”内,所以蒜山“沦入于江”说并无实据,值得怀疑。

今天看来,所谓蒜山“沦入于江”说实际是由于蒜山改名而引起的误会。对于这个问题,清代沈德潜《游蒜山记》说:银山是“古所云蒜山也,古有蒜山无银山。地与金山相望,土人易以今名,复以旁一山为玉山,而蒜山之名移之江滨石碛矣。”所说言之确凿,一语中的,对于破解蒜山“沦入于江”之谜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当然,文中所说“江滨石碛”,如上文所说,本来就是蒜山的一部分,只是蒜山主体部分被改名之后,它仍保留着蒜山的名称,用来代表蒜山而已,并不能视为“冒名顶替”。不过,自从沈德潜提出了银山“古所云蒜山”后,《光绪丹徒县志》等都从其说,例如该书卷二在“银山”下注称:“实即蒜山。”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改名而中断了的蒜山文脉,终于由银山(今名云台山)得到了继承和延续。对于这一情况,有关方面看来大有文章可做。

沈德潜虽然指出蒜山改名为银山的事实,但他对蒜山改名的具体情况语焉不详。在这方面,《至顺镇江志》在介绍“土山”时,无意之间为我们提供了有关“蒜山”的名称从“蒜山”到“银山”的衍变过程。

该书卷七“山”部说:“今改名银山”的“土山”,“俗呼竖土山”,“旧与蒜山(案:指‘水中孤峰’小蒜山)相属(蒜山今虽在江中,然山脚脉犹相连属也)”。由此可见,“俗呼竖土山”的竖土山,事实上就是蒜山的“可容万人”的在陆上的主体部分。至于蒜山被称为竖土山,从该文按语“前志虽以竖音犯宋英宗嫌讳”看,蒜山开始被“俗呼竖土山”,时间当不晚于宋英宗在位时。自此以后,历史上的蒜山之名终于被“土山”所替代,久而久之,蒜山也因而逐渐“沉没”,以致蒜山实体也被认为“沦入于江”了。

弄清了上述情况,我想,今后提到蒜山或云台山,当然不应再局限于“小蒜山”的范围,而应当扩大到“大蒜山”范围来考察、传承和弘扬西津渡的历史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西津渡内涵更加丰富,水平更为提高,地位更为突出。

2020-10-30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102779.html 1 3 历史上蒜山“沦入于江”真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