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屈振国 龚国祥
本报记者 徐蕾 继业
今年9月启动的首届全国消费扶贫月活动开展以来,我市对全市204个经济相对薄弱村的农产品种类、上市时间及供货数量进行了全面梳理排查,做到了精准对接、精准帮扶和精准施策,从而有效助推我市经济薄弱村的鲜桃、梨、葡萄、大米等各类扶贫产品的销售经营,有力推动了老区乡村和低收入人口稳定增收和稳定脱贫。
在今年10月17日全国扶贫日即将到来之际,市扶贫“三会”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将继续帮助贫困农民疏通扶贫工作的“最后一公里”,重点将在消费扶贫上做文章,尤其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将进一步促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各部门协作发力,社会广泛参与,为决胜小康,按下了消费扶贫的“快进键”。
让销售难不再困扰农民富
据了解,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近年来,我市各级老区开发促进会、扶贫开发协会、扶贫基金会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开展了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建设,全市30多个扶贫联系村、合作社已形成了应时鲜果、有机稻米、特种水产、茶叶苗木等“一村一品”优势特色产业,其品种、质量等也都得到消费者认可。
作为省、市、县三级扶贫“三会”联系点的丹阳司徒镇杏虎村是一个典型的老区贫困村。2000年由市扶贫“三会”出资并带着种苗开始实施水蜜桃种植帮扶,聘请赵亚夫等专家进村指导,种植面积由起初的15亩扩大到目前1500多亩,年产量也从5000多公斤增加到100多万公斤,质量比肩无锡阳山水蜜桃。果农们虽然丰产了,但销售年年都成了难题,而每年上市时大量鲜桃积压销售难,也严重影响了果农的积极性。
由于农民市场意识较弱、对接本领不强、产销信息不对称、抗风险能力弱等原因,类似的情况在我市还有不少。如丹徒江心洲的橘子,新年的橘树已经开花,但上年的橘子还挂果在树上;句容的草莓、葡萄还有很大部分靠马路市场销售,当天卖不掉的,傍晚就只能倒在路边的沟渠里了;而一些养殖户饲养的鸡、鸭、鹅等如不能及时销出也会造成重大损失……
“时代楷模”赵亚夫在农村扶贫实践中有句名言——“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前两方面我市当前完成得较为出色了,不少高效农业的生产已上去了,但后两方面中的工作还在进一步加强中。为了让农产品销售难不再困扰“实现农民富”,市扶贫“三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何把积压的农产品卖出去,让产品变商品、收成变收入,这已成为全市扶贫“三会”在产业扶贫推进中急需解决的重点和难点。
消费扶贫发力成为新亮点
为此,市扶贫“三会”正帮助农户着力解决产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他们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主动对接媒体,宣传扶贫工作和优质农产品,引导扶贫消费。同时,积极组织推介促销,在人流较多的市口摆摊设点,宣传推介,推销、促销老区农产品。目前他们已在南京等地举办了句容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设立茅山老区扶贫专柜20个,促销800多种农产品。开展现场助销,每年在水蜜桃成熟季节,市扶贫“三会”还组织机关、高校、银行等企事业单位的志愿者,到杏虎村开展助销活动。丹阳扶贫“三会”更是创新设立了“采桃节”,精心设计活动载体,让社会更多地了解老区,关心农民,为更好开展消费扶贫工作创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突出疏解消费渠道,建立产销服务机制也是重要抓手。我市扶贫“三会”及时向市委、市政府领导汇报落实上级消费扶贫文件的工作建议;争取各单位、各部门工会组织将职工福利费的一部分用于购买老区经济薄弱村的农产品。去年以来,市扶贫“三会”主要领导对接重点单位,展开针对性工作,主动走访了江苏大学、江滨集团、康复集团和交通、文旅等产业集团,动员他们购买了水蜜桃、葡萄、大米等扶贫农产品10多万公斤。线上线下并销也蓬勃兴起。去年,市扶贫“三会”联系亚夫兴农公司帮助句容戴庄销售了有机大米10万公斤,句容谷情坊电商公司也帮助小农户网上销售本地农产品1030万元,市妇联的志愿者还组织了“田妈妈约您直播带货”等活动。
市扶贫“三会”相关负责人还表示,他们将进一步积极谋划、创新作为,在消费扶贫、精准脱贫路上,突出联系村品牌建设,突出农产品质量监管,突出城乡产销常态化对接,在现代营销手段上着力,在村级合作联社建设上发力,在联络电商平台上出力,在志愿者队伍组织上用力。
近日,省扶贫“三会”会长丁解民一行来镇专题调研消费扶贫,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他说,镇江消费扶贫工作凝群众之心,聚社会之力,形成了长效脱贫机制,是镇江扶贫“三会”的创新之举,走在了江苏前列,其做法与经验为全省提供了可推广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