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人才是城市竞争的核心资源。多年来,我市通过“金山英才”计划、“乡土人才”培育、“169”人才培养等方式,招引和培育了一批优秀人才,为镇江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面向“十四五”,新的人才培育工程即将起航。站在两个5年规划交汇点上,我们对过去5年人才工作进行了盘点,梳理出了一批优秀人才代表。让我们通过记者的笔触走进他们的成长成才故事,一起为人才加油,为奋斗喝彩,为推动镇江“三高一争”集聚强大精神动力。
曹源 王鹏程
秋风乍起,送来阵阵桂花香。来到位于丹徒区高资街道的镇江建科集团厂区内,只见数十台机器全负荷运转,工人们正忙得热火朝天。在生产线旁,记者见到了镇江169学术技术带头人、镇江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院长陆小军。
他皮肤黝黑、笑容亲和、步履如风,即使是在微凉的秋日里额头上还沁着汗珠。“这就是我们的预制装备式构建的生产厂区。”陆小军向记者介绍,厂区总面积16000平方米,日产能达到200立方米的预制构建,年产值1.5亿元。
“我是看着这片厂区一点点建起来的,从2009年到现在有11年了,从前这里就是一片荒地。我的大部分时间也都待在这儿,所以对这里每一条生产线、每一个功能区都特别有感情。”陆小军笑容里充满感情。2002年东南大学毕业后,他就因人才引进政策入职镇江市建筑科学研究所,从最基层技术员做起,一转眼已有18个年头。“刚进单位的那段时间是我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一段。”他说,那时候连间像样的办公室都没有,整个科研组在京口区小东庄附近办公。18年前的小东庄还属于城乡接合部,人少、物资缺,停水停电是家常便饭。“每次下雨都会被淹,雨量小淹到脚脖子、雨量大淹到膝盖。一到梅雨季简直就是灾难,有一年积水快淹到胸口,我们只能蹚着水‘抢救’实验器材。”
提起往事,陆小军颇有些感慨。“当时的实验条件也十分艰苦,我们在做一些基础材料的实验,其中有一个课题就是新型保温材料实验。”他介绍,建筑保温材料主要是通过对建筑外围护结构采取措施,减少建筑物室内热量向室外散发,从而保持建筑物室内温度。主要对创造适宜的室内热环境和节约能源有重要作用。“在10多年前,建筑领域的保温材料还属于空白状态,实验材料、实验方法、相关数据都需要我们自己去摸索。”整整两年时间,陆小军都在做同一件事情,最后终于取得阶段性成效,研发出保温砂浆,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
“做实验的过程其实是很枯燥的,特别是在实验条件自动化不足的情况下,就得发挥‘手动功能’。”陆小军幽默地说,“我们团队在做材料耐久性能对比试验的时候,就把‘手动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当时,团队需要建立材料在冷热环境下的耐久性数据,但是缺少动能循环仪器,只能把实验材料放在冰箱里模拟冬天的温度,放在恒温箱里模拟夏天的温度。“每4个小时就要轮换一次,我们科研团队一共3个人,大家就昼夜交替轮流值班、收集数据。”陆小军告诉记者,“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深深地感受到做科研需要吃得了苦、耐得住性子、顶得住压力。”(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