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09日
第09版:镇江周刊

一座城市 两则新闻 一些冲击

□ 华 翔

新经济领域弄潮儿的杭州,总能在不经意间放出一些新闻,强烈冲击着我们熟悉的规则、固有的思维。

前不久,杭州市萧山区发布的一则干部任前公示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争议的焦点在于其中一位候任者余黎宇,此前是任职于浙江一家私营制造业企业的外贸经理。不只是余黎宇一人,《南方周末》的报道写道:从“体制外”选拔干部的做法,缘起杭州市“优秀年轻干部综合比选”,多个县区及市直单位都有开展,近期将有一批像余黎宇这样的民企经理被任命为领导干部,“萧山区只不过是公示得早一点”。

而杭州当地媒体报道,为破除人岗固化、编制束缚、论资排辈等问题,2019年7月以来,杭州推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多项举措,其中就提到“体制内外的壁垒被打破”。公众号《江南智造总局》这样评论:实际上,大胆的人才选用尝试背后,体现的是地方政府应对新的经济社会环境,在治理中所面临的专业性焦虑,以及对“专才”的渴求。

如是,我们不得不想起一则两个月前的新闻,还是来自于杭州:杭州市余杭区一张两年前的招聘公示,却在两年后的8月末引发网友热议。名单上金光闪闪,清一色的北大清华毕业生,不是硕士就是博士。而这些学生的报考单位中出现了多个“街道办”,让观者咂舌。舆论一度喧哗。回应社会热点,《钱江晚报》发了报道:余杭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网上传的帖子他也看到了,清华北大的学生来街道工作并非大材小用,是余杭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很多工作专业性强,亟需更多的青年才俊在经济社会的服务管理上做好专业支撑。

无论是民企高管进入体制内,还是清北硕博“扎堆”街道办,无不在强烈冲击着我们曾经的旧有思维。是大材小用?是教育过剩?是年轻人只知道求稳?是否符合程序及相关法律规定?……

但不管怎么说,这首先反映了新时代、新经济、新治理背景下,体制内对专业人才的极度需求。《钱江晚报》的报道有这么一段话:(余杭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2017年,基于整个余杭的高速发展态势,特别是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社会治理工作繁重,我们主动前往清华、北大等重点高校去推介,当时的反响超乎预料,报名人数也很多,我们也从中看到了改善干部队伍结构、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机会,于是这个事情就这么做下来了。”

《江南智造总局》则分析:近年来,产业升级转型是各地方政府都在强调的经济发展新出路。然而升级转型意味着传统制造业要向技术化、专业化、精细化的方向前进。同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加强,政府也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

特别是在一些沿海发达城市,地方政府既是经济活动的规范者、监管者,也开始扮演着引导者、服务者的角色,而国有企业更是市场经济的直接参与者。在如此背景之下,如果政府想要扮演好这些不同的角色,十分关键的也就是选拔出符合职位要求、具有专业能力的干部。

比如:国有企业的管理需要更懂得资本运作逻辑和现代管理思想,而社会治理也开始转向对数据工具与信息技术的使用,这些无一不对任职干部提出了更高的专业技术要求,也需要他们在某一领域有着一定程度的专业学习与深耕。

8月18日,由中国经济信息社、中国信息协会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发布的首份《中国城市数字治理报告》出炉。报告显示,杭州数字治理水平位居全国第一。

9月11日,《每日经济新闻》刊发对中央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最年轻发言者的专访,文章标题为《对话陆铭:我们有太多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解决可释放巨大制度红利》。

2020-10-09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99362.html 1 3 一座城市 两则新闻 一些冲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