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蕾 本报通讯员 贡玉凤
3日上午,在喧天锣鼓声中,以“味稻小镇·飘香延陵”为主题的丹阳市延陵镇首届稻米文化节暨村企联建活动在延陵村的嘉贤米业种植基地开幕。活动现场人头攒动,还有戏曲节目助兴,热闹的活动吸引了四周的农民纷纷前来参与。
在此次稻米文化节上,一群稻鸭成了当之无愧的主角。根据赶鸭比赛的规则,选手需由南至北,将稻田里的鸭子赶到鸭窝中,用时最短的人即为胜利者。在裁判员的一声令下,60位选手分成三组与稻田里的鸭子“斗智斗勇”,令人忍俊不禁。
虽然村里的队伍只拿到第三名,但参赛的村民们还是喜笑颜开,幸福的笑容溢于言表。延陵村党委书记钟建荣告诉记者,当地的农耕节庆活动由来已久。延陵米历史悠久,生长在蛟塘湖泊、庄湖湿地等生态保育区的环抱之中,历史上曾作为贡米。可以说,延陵人世世代代与稻米交织在一起。明万历年间,丹徒知县王志道在延陵柳茹带领村民治理蝗灾,村民感其功绩,修建王公祠,后又衍生出开镰庆典等农耕节庆活动,并传承至今。
近年来,延陵村以乡村振兴为主线,坚持“一村一品”,深入探索“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农村一二三产不断融合发展,稻鸭共作的绿色种养模式在此深入发展,“嘉贤”“宏业”等有机大米先后斩获诸多大米奖项,树牢了“味稻小镇”的特色品牌。
作为落户在延陵村的大型农业企业——嘉贤米业,负责人谢桐洲告诉记者,公司目前在延陵村大约有700多亩稻田,其中核心区有430亩,亩产约为350公斤,还有8000余只稻鸭,按每只45元的价格,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6万元。嘉贤米业和村里联合签订有机稻种植合同,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谢桐洲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延陵村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打工,村里留守的都是些老人孩子,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但老人在种植基地拔草一天可以赚90到100元不等,农忙时能有120元左右;如果在下属的加工厂上班,一个月工资在3000元左右。
延陵稻米,不仅富了农民,也壮大了集体经济。钟建荣1997年来到村里工作,那时候的延陵村可谓一穷二白,基础设施差、村民收入低,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产业。“2000年村里账上只有七八万,如今这个数字翻了十倍不止,现在一年村集体收入达100多万元。”穷则思变,2000年延陵村率先引进推广稻鸭共存共长共促的稻鸭共作模式,成为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稻鸭共作优质无公害稻米生产定点基地,并参与制定国家和江苏省农业行业标准。2018年初,延陵镇获得了江苏省“味稻小镇”荣誉称号,同年,延陵村摘下了贫困村的“帽子”,大步走上了乡村振兴的道路。“在组织推进‘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行动中,村两委按照镇党委、政府统一安排,对村内企业的合作意向进行了初步摸排,最终敲定了与嘉贤米业、润达交通两家企业开展合作联建项目。联建项目实施以后,可以盘活闲置厂房,形成固定收益,还能在一定范围内带动农户致富增收。”据介绍,目前,延陵镇已有17个项目,覆盖全镇13个行政村,覆盖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