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和峰
同是山水城林清丽地,同样钟灵毓秀文脉长。一个以江称世,一个因湖得名。镇江与湖州,两座颇多相似的江南城市,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能否互为镜鉴、彼此启发?
8月27日,长三角城市党报协作联合体在浙江成立。包括本报在内的20多家成员单位,首次集中采访便是“看湖州”。从安吉余村变现青山绿水,到吴兴埭溪演绎美丽经济;从德清洛舍镇琴键敲响,到南太湖新区明珠擦亮。行遍湖州大地,看见美丽中国。
湖州是“两山”理念诞生地,近年绿色发展正走深走远,创造诸多先行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湖州样本”镇江启示。同受总书记谆谆嘱托,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原点出发,“跑起来”的镇江,或可更好奔赴美好前途。
取舍皆有道:
炮声消散后清溪叮咚响
湖州位于太湖南岸,境内多山,与镇江同为山水之城。过去多年,绿色发展在湖州,演绎和印证的几乎都是,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关系。因此,取经湖州,首先取的是取舍之道,学的是发展哲学。
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便是个中优等生。
8月28日上午,虽然天空落着小雨,但余村仍游人如织。远处群山含黛,眼前草木葱茏,一条清溪穿村而过,游客正在水上漂流。村中心,一块巨石之上,镌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任游客摩肩接踵,这里俨然是不得不到的拍照打卡地。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这里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今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走进余村,对其新时代践行“两山”理念提出更大希望。15年间山明水秀,余村故事意味深长。
深意就在于舍弃。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余村已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彼时全村“靠山吃山”,开采矿石,建石灰窑,办水泥厂,一半以上家庭都在矿区务工,村集体年收入一度高达300多万元,成为安吉首富村。
然而,伴随开山采矿,村民虽然富了,但青山被毁、绿水渐浊,生态环境的污染,开始威胁村民生活。在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之间,余村人面临艰难抉择。
同样面临抉择的,还有德清县洛舍镇的东衡村。这座鼎盛时期拥有18家矿山企业的小山村,也因生态之痛,需要关矿还山。但村党总支书记章顺龙坦言,当时下决定十分艰难痛苦:一方面开山是“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另一方面关矿会“机器一停,收入为零”,“后来我们真的经历过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的阶段。”
不怕痛、不畏难,正是湖州过人之处。2003年,余村以村民民主自决的方式,开始关闭矿山企业,并在3年后清零。2009年,东衡村也全面关矿还山,彻底告别隆隆的开山炮声。
村民潘春林曾是余村矿工,矿山关闭后他开了家“春林山庄”,是全村首家农家乐。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余村变“靠山吃山”为“养山富山”,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建成4A级旅游景区。村集体收入也从关矿后的91万元,增至去年的521万元,目前已是近悦远来的“绿富美”。
炮声消散后的洛舍镇东衡村,则敲响黑白键。“全世界生产7架钢琴,就有1架出自洛舍”,已成“钢琴小镇”的洛舍东衡,取舍之间,奏出绿色发展的另一种美妙声响。
镇江也曾开山采矿,亦有其他造成环境负担的传统产业。但在告别“传统”、转型升级时,似乎少了湖州早早觉醒的自觉主动和壮士断腕的勇气魄力。绿色发展中的舍弃,决心下得越早,智慧和勇气要得越大,但也越能抢得转身转型先机。
“湖州样本”的重要意义在于再次印证:舍得之道,舍是得的前提。
产业做文章:
千年玫瑰开出“时尚谷”
行遍湖州,“绿富美”比比皆是。在告别金山银山换回绿水青山后,这里怎样把绿水青山变现为金山银山?其间有更大智慧。
湖州的智慧,体现在围绕产业做文章上。这对当前矢志产业强市的镇江而言,也许更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吴兴区埭溪镇,也曾是个矿机林立的“吃山镇”。2000年之前,这里有30家矿山企业和28套机组,采矿是支柱产业。陆续关停所有矿山机组后,全镇先后投入1.2亿元进行综合治理,修复生态、美化环境、平整土地。然而绿水青山逐渐恢复后,金山银山怎样换来?埭溪瞄准美妆产业。
“最初,我们只有一家化妆品生产企业。”吴兴区副区长、埭溪镇党委书记、美妆小镇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厉云燕介绍,发展美妆产业之初,埭溪并没有什么产业基础,更无成熟大市场。但看到国内化妆品产业集聚度不高,前景十分广阔,“美妆小镇”有机可乘便造势而上。
厉云燕说,如果非要说产业基础和独特优势,那么除了一家企业外,埭溪有上千年种植玫瑰的历史,如今玫瑰花成为化妆品的重要原材料。也正是从千年玫瑰出发,今天的美妆小镇已先后吸引103个化妆品企业及相关产业项目入户,其中不乏珀莱雅、韩佛等国际大牌。随着一条涵盖原材料种植、研发、生产、包装、物流仓储、线上线下销售、相关文化旅游的美妆全产业链逐渐形成,埭溪正与上海东方美谷、广州白云美湾齐头并进,成为全国三大化妆品集聚区。
做美妆产业,湖州还有更大雄心。按照该市“五谷丰登”计划,埭溪镇所在的老虎潭水库下游地区,最终将打造成一个引领长山角时尚的“时尚谷”。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湖州要全力发展美丽经济。
关停既有的,新的做什么?一块处女地,发展何种产业?跑在产业强市路上的镇江,无论是发展园区产业,还是打造特色小镇,都曾遇到过类似难题。一些地区难免也曾因为缺乏基础、没有优势,而放弃某些产业,失去很多可能。
一方青山绿水,也许是旅游业的基础;但一朵玫瑰花,是不是美妆产业的基础?湖州的独到之处在于,能把看似不成立的基础,演化成产业基础;把看似不相干的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这是一种“无中生有、敢于逐梦”的产业创造力,值得很多城市学习。
当然,如果认为当前湖州的产业,大多凌空蹈虚,都是梦想产物,则远不符合实际。“大胆想象,小心求证”,似乎是湖州的另一个产业发展特色。
在湖州,各种博物馆让人目不暇接。美妆博物馆、钢琴博物馆、电梯博物馆……每做一个产业,必找到源头,接续传统,扎根做透,这是湖州人的专注;而在企业和产业发展过程中,该市还设立产业金融创新服务综合体,打造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生态链,这是湖州人的专业。
敢于梦想,专注专业。对于镇江而言,湖州的产业文章,深具“样本意义”。
立足长三角:
7个矿坑造2.8万间客房
8月29日,太湖西南岸的太湖龙之梦乐园,一座梦幻之城正在拔地而起。
这里三面环山,面朝太湖,曾经是湖州长兴开山采矿的矿区之一。长兴县最多时拥有400多家矿山企业,开采的石料大多用于城市建设,因此也有“挖不完的长兴山,填不完的上海滩”之说。
多年开采,留给长兴无数矿坑。2016年,上海长峰集团来到长兴,选中这里7个矿坑,建设7家酒店和62家客栈。并在方圆23平方公里,打造一座集旅游、购物、演艺、游乐、康养等为一体的超大旅游度假区。
“超大”大在何处?数字能够说明。这个旅游度假区总投资超过250亿元,有各类客房2.8万间、床位7万个。全部建成后,计划每年接待游客3000万人次。
大项目、大投资、大手笔。在湖州,如此寄寓大梦想的项目还有不少,“梦想之大”似乎超出了“湖州之小”的承载。譬如去年成立的南太湖新区,经过多年生态修复,正在作为浙江五大新区之一,以国际一流标准建设;德清地理信息小镇,以打造国际地理信息产业集聚区为目标,目前已集聚千寻位置、超图软件、长光卫星等各类地理信息企业300余家。
2019年,湖州市地区生产总值3122.4亿元,常住人口306万。无论经济规模还是人口规模,都低于镇江。但湖州动辄国际标准、国家级别的产业追求和城市梦想,又非镇江所能比肩。“小湖州”缘何有“大梦想”?立足长三角,融入大战略,把握大机遇,应是重要原因。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湖州积极融入长三角,多次提出要重估湖州价值,勇于成为长三角“一线城市”。站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平台上,湖州登高望远、视野开阔,力争成为长三角“最绿的绿地、最黑的黑马、最热的热土”,眼界手笔自然不限于一城一地。太湖龙之梦乐园的战略目标无他,就是要打造长三角娱乐中心。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诞生“两山”理论的湖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但显得朝气蓬勃、青春活力,处处透出生机盎然的绿色希望。这是融入大战略、把握大机遇的结果,对同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镇江,应能激发出更多奔跑的激情和力量。
本版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