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迎
本报通讯员 滕士安 文琼
一座青山立在屋外,郁郁葱葱,花木繁盛;一汪碧水横隔窗前,微风拂过,点点银波。在句容市天王镇浮山村,山乡缘家庭农场掩映在青山碧水间,这种出尘又入世的“内质”,或许与农场主人胡天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006年,对梦里山村“念念不忘”的胡天娣和丈夫、孩子回到了老家,不但带回了多年经商的积蓄,更怀揣着打造一片梦中田园的理想。经过和村委会的沟通,2008年,胡天娣在浮山村拿到了一块500多亩的土地,土地流转合同一签就是50年。
拿到手的是一片荒地,但在胡天娣眼里却是幸福的根基。“我出生在这里,小时候就喜欢一个人往山里跑,也不知道害怕,就觉得待在山里,能摒除烦恼,舒适自在。这种感觉,无论时间如何流逝,都难以忘怀。”胡天娣说,没有路,那就自己修;没有田,就自己开辟。初回山水间,涌动在她心里的,是满足;创业初期“事必躬亲”,她甘之如饴。
梦想十分美好,但现实却给了胡天娣不小的打击。“一开始,我在山上种苗木,树苗刚栽好,后脚就被附近村民移走了;种点庄稼、水果,收割季节有人‘帮你收’。麻烦不断上门,让胡天娣有些吃不消。”生性内向,不爱表达的她,在面对村民的争吵甚至谩骂时,常常觉得手足无措,更有些委屈和伤心。“那时候,我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跑到山里躲一下午,仿佛大山能抚平我的委屈,让我得到宽慰。”
矛盾始终要解决,胡天娣没有逃避,而是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从找村干部调解,请民警帮忙;到主动和群众打成一片,帮村里修路,帮村里铲雪,送生病村民去医院抢救,教村民们修枝和种植技术并请他们来农场帮忙……真情日久,自暖人心。原来与村民之间的“剑拔弩张”,慢慢地缓和成了互帮互助,农场的果树和苗木种植,也逐渐走入正轨。
在种植环节不断完善的同时,胡天娣将目光转向了见效快的养殖业。“2009年,我花了100多万元,建猪场、买猪苗,决定在养殖业上大展拳脚。一开始家人不支持,但我有点倔,认定的事就要干好。”不过,这次的决定,却让胡天娣有些后悔。第一年就遇到了蓝耳病,一家人忙了2-3个月,才将病猪救回来;每次卖猪都受到小贩的恶意压价,收入太低,忙了三年,还亏几十万。一时间,胡天娣也开始怀疑当初自己的决定对不对。“好在,地方政府及时来帮忙,慰问我,还帮我出谋划策,才让我重燃了信心。”
2015年,随着芝樱小镇的建设,往来的游客日益增多。胡天娣借势发展餐饮和休闲观光旅游,收效明显。“由于农场需要不断投资,老公在外经商的钱都要补贴过来,为此他12年都没能换车,我也有些内疚。但随着游客增多,加上果树栽种上的补贴,农场的收支日益平衡。”
带着些许满足的笑容,胡天娣如数家珍地介绍起果园。目光所及处,有桃树、杏树、梨树、李树、柿子树、猕猴桃、石榴树、枣树和无花果树,品种繁多,但大多是小众水果。对此,她有着自己的见解。“句容的水果产业很大,为避免同质化竞争,我就选择这些小众水果,而且全程不打农药,可以实现每年从3月-11月都有果子摘,让来的游客不会空手而回。”
山林间,还有鸡、鹅在树下生活,那些都是农场餐饮接待的“原材料”。窗外的水池中,不但有鱼虾,还有鳖的身影出现。“我这里是鱼鳖混养,还是党员创业示范基地呢。”
如今的山乡缘家庭农场,已成为包含餐饮、民宿、垂钓、采摘、爬山等多种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农场,不但发展步入正轨,还带动周边农户的生产收入。“看着眼前的美景,曾经的苦和难早已释怀了。现在的我,只想将这片农场打造得越发美丽,经营得更加出色,让更多游客能体验这份山水间的美好,也让我能留住这份心中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