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刘蕙 颜勤 林兰)“我女儿娜娜(化名)30多岁了,患有癫痫,存在智力残疾。以前她整天闷在家里默不作声,很少出门,也不敢与人交流。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和女儿找到了京口区大市口街道‘残疾人之家’这个温暖的家,从此女儿的话和笑容渐渐多了。今年6月19日,女儿在‘残疾人之家’的组织下,还与残疾人朋友一起到苏宁广场门前摆地摊卖粽子呢,证明了自己的价值。”5日,64岁的茅女士谈起这一切,满是开心与骄傲。
据大市口街道“残疾人之家”负责人倪明介绍,“家”里共有13位残疾人,都是三、四级智力障碍人士或轻度肢体残疾人士,他们的生活被党和政府照顾得很好。每周一至周五,他们在“残疾人之家”免费享受午餐,参加力所能及的辅助性就业以及文体活动、学习、康复训练等,同时与志愿者、老年人、残疾人家属亲友交流,逐步融入社会。
“为了让他们更好地自食其力,从去年开始,街道‘残疾人之家’组织他们进行手工艺品的制作。在爱心志愿者邱素华等人的帮助指导下,他们开始生产爱心粽子。去年端午前夕一共卖出去近500个,所有的利润均被用于改善残疾人的生活,并给他们统一购置了服装。”倪明说:“6月19日,‘残疾人之家’组织他们摆地摊创业,现场共卖出600只粽子,还接到了200只粽子的订单,手工艺品卖出了300多元,总销售额达到了5862元。这些钱全部纳入‘残疾人之家’的公共账户,用于残疾人全年的福利发放。”
“残疾人之家”是以辅助性就业为主,集托养、康复、培训、文化体育、维权等服务为一体的残疾人综合服务机构。记者采访获悉,大市口街道“残疾人之家”的暖心、励志,仅仅是京口区“残疾人之家”发挥作用的一个缩影。
据京口区残联主席王正辉介绍:“早在2018年,京口区‘残疾人之家’就实现了全区8个街道(园区)全覆盖,残疾人朋友在家门口多了一个多功能活动场所。但如何让‘残疾人之家’正常运转,获得残疾人朋友的欢迎,一直是区残联和各个‘残疾人之家’在努力探索和实践的。区残联通过以奖代补、引导管理,坚持公益性和市场化相结合、政策补贴与个人增收相结合、机构托养与日间照料相结合,保证了8家‘残疾人之家’运转良好、各具特色。目前,大市口街道、正东路街道、象山街道3个‘残疾人之家’,以辅助性就业为特色,更注重让残疾人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证明价值;京口经济开发区、新民洲2个‘残疾人之家’,以医养结合为特色,更注重帮助残疾人康复;而谏壁街道、健康路街道、四牌楼街道3个‘残疾人之家’,以日间托养服务为特色,更注重帮助残疾人家庭托养残疾人员,解放家庭劳动力,提高家庭收入。这样的‘残疾人之家’,获得了残疾人及其家属、亲友的认可和点赞。”
记者看到,“残疾人之家”有康复训练器材,残疾人朋友可以在此锻炼、康复。各街道(园区)“残疾人之家”也开展各种活动,丰富残疾人朋友的生活。如四牌楼街道组织残疾人开展手工串珠活动,正东路街道组织残疾人学写书法,大市口街道组织残疾人学做月饼等。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王正辉说,“目前,全区有3家‘残疾人之家’重点抓辅助性就业项目,为贫困残疾人开辟了一边康复治疗、一边愉悦身心、一边增加收入的渠道,残疾人朋友非常欢迎。我们也呼吁社会上有爱心的企业和人士能与街道联系‘残疾人之家’,将一些操作简单、有一定收入的辅助性就业工作提供给残疾人朋友做,让他们自食其力、证明价值、融入社会;让基层‘残疾人之家’更好地托起残疾人朋友的幸福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