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晏海雁)“来,上车!一个不少,我们回家!”7月29日早晨7点40分,丹徒区江心园区纪工委书记陈昱含再次清点过人数后,用力一挥,纤细的胳膊竟仿佛挥出了千钧的力量。“好!”现场126名老乡都笑开了花。
准8点,9辆防汛应急保障大巴从镇江技师学院鱼贯而出,送该应急服务点、也是江心洲最后一批转移群众“回家”。
36岁的五套村村民梁晓敏归心似箭,她带着两个儿子在这住了7天,“我们吃得好,住得好,就是担心他爸爸好不好。”梁晓敏的丈夫周维威是江心园区的防汛志愿者,自汛期开始便一直坚守在防汛一线,“他在前线忙我们支持。”梁晓敏摸着小儿子的脑袋笑着说,“我就在后方照顾好孩子,不给他添乱。”
70岁的益平村村民董恒茂不急不躁,甚至有点舍不得这个“新家”,“有空调,能洗澡,看病有医生,夜里还有值班。”经历过92年与98年抗洪转移的董恒茂,对这次应急服务点的保障水平赞不绝口,“我们一家三口在这住的又舒心又安心。”
董恒茂的高度评价,让边上江心园区旅游办主任张成芳觉得“再辛苦也值了”,10多天来,她和园区的12名机关、村干部每天凌晨四五点起,夜里十一二点睡,全力做好应急服务点的各项保障工作。“老百姓把自己交给我们,我们就得保证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出问题。”她疲惫而又坚毅地说。
还有许多值得点赞的力量,也在默默践行“一个不能少”的诺言。
镇江市大众出租车公司“温馨车队”队长韩小云,主动带领车队,为要到市区医院接受血透治疗的病人提供接送服务,6名的哥的姐,10次接送,每次6个多小时,风雨无阻。爱心志愿者团队带着全套家伙,现场为群众免费理发。丹徒区卫健委调派医疗团队驻扎在应急服务点,为群众提供24小时医疗服务。区疾控中心组织了专业检验组,为可能接触江水的群众进行血吸虫病筛查。区公安特勤也派出代表,为群众回家提供协助服务……
正是这样一处处落到细处、实处的关怀,让应急服务点不仅是一处歇脚的地方,更成了一个“遮风避雨的家”。
9点半,大巴车队抵达江心洲。至此,全区6个应急服务点的472名转移群众,顺利归家,一个都不少。
车队的到来没有打破此刻江心洲的宁静,街边的商铺如常在营业,孩子们如常在嬉闹,下车的村民和熟人寒暄着,有腿脚不便的,村干部主动护送,回到家,屋子没破也没被淹,简单收拾后,又是平常的一天。即使经历了史上罕见的洪水来袭,但这座江岛平静如昔。
事实上,这种平静,在江心洲、世业洲、高桥镇、高资街道,以及整个丹徒区,水位最高、汛情最紧张的时候,都不鲜见。群众平静的底气,源自丹徒区严密扎实的防汛举措。从未雨绸缪做好充足的防汛物资贮备,到提前组建55个防汛抢险队伍,到4月开始运行丹徒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到区领导多次来到一线靠前指挥,区镇村各级党员干部带头做好24小时值班,到民兵、消防人员和志愿者接连加入,共同结成一支坚不可摧的千余人的防汛队伍,他们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和“人员零伤亡,财产低损失”的目标,立时响应、不畏艰险,自汛期以来及时处置了70余次险情,做到了有险无灾,无一例伤亡,筑牢了丹徒“安全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