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迎 夏尉容
学习推广“戴庄经验”,是近年来我市乃至全省农业农村发展的“热词”之一。2018年,省政府还专门下发了《推广“戴庄经验”推动生态农业建设的意见》,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将发展生态农业作为推动绿色兴农、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措施,坚持典型引路,在学习“戴庄经验”实践中,把生态农业建设不断引向深入。
作为这一经验的“原产地”,近年来我市也坚持大力推广“戴庄经验”,为生态农业发展,乡村振兴助力。
建示范基地
将“生态”摆出样板
“往年这时候,茶园就得开始第一次防治虫害了,今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进行过。这其中的关键就是田间的灭虫灯和数字化色板。”近日,丹徒区108茶叶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虞德飞在检查夏季茶园时惊喜地发现,田间的虫害十分轻微,并不需要用药防治,这让他十分高兴。
原来,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我市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作为学习推广戴庄经验的有效举措之一,我市以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为载体推进“戴庄经验”推广,每年支持建设15个,每个奖补5万元,共投入150万元,财政资金主要支持立体种养、绿色防控、生态健康养殖、有机肥替代、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生态农业设施或技术。
108茶叶专业合作社就是这一政策的直接受益者之一。“利用政府补助的5万元,我在350亩茶园内安装了8盏灭虫灯,6000多块数字化色板,茶园治虫收效明显。”虞德飞算了笔账,每年的7-9月份是茶园虫害高发期,需要进行3次虫害防治。但使用了灭虫灯和色板之后,至少能节省1-2次防治,按照每亩用药20元和人工50元的成本计算,就能节省2万多元。
市农业农村局科教处处长刘常珍表示,在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全市筛选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一定生态技术应用基础的我市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基地,突出生态农业技术应用和生态设施,按照缺什么补什么要求,进一步完善提升。“截至目前已建成20个,10个在实施中,建成的基地已成我市生态循环农业亮点基地。”
一村一所
让科技成果落地
为加快产学研合作,从2018年开始,我市开始实施“一村一所”建设,即:以涉农行政村为单位,村办经营主体或村域范围内农业经营主体与市内外科研院所专家开展对接,签订协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邀请专家现场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等服务,由市财政给予资金补助,主要支持专家技术指导费、来往交通及接待等费用。
通过这种方式,让专家来到田间地头,为农户排忧解难,帮助农户克难而行。句容市茅山绿盾机械植保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庄义新告诉记者,自从采用专家的水稻病虫简约化防控技术后,往年一季水稻5-6次的病虫害防治,减少到了1-2次,2019年更是只防治了1次。“防治次数减少,意味着用药和人工成本的直线下降,200亩地节省了近1万元。”庄义新说,虽然防治次数少了,但秧苗却长得更好,让他们一些种田老把式啧啧称奇。
“通过开展科学的试验研究,以种子处理为关键技术,通过室内及田间试验,简化防治措施,形成了以种子处理为主,多种配套措施完善水稻病虫简约化防控技术体系。”市农科院植保研究室主任束兆林说,目前,该技术已在丹阳、句容等核心示范区示范使用,示范面积2368亩左右,减少水稻生长期间防治次数2-3次,减少药量30%,节省成本40元/亩以上,实现了农药减量及绿色防控的目的。
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立“一村一所”350个,省农科院、中科院、市农科院、扬州大学、江苏大学、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等近十所科研院所专家与村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全市“一村一所”占涉农行政村比例达91%。“一村一所”的建立,为农业企业和科研院所专家搭建了桥梁,实现了农户与农业专家面对面交流,帮助农户解决了生产上遇到各类技术问题,同时也促进了专家科研成果在本地转化和运用。
“1+1+N”
让专家带着农户前行
从2015年起,我市整合市内及周边地区丰富的农科教资源,探索推出了“1+1+N”(1个首席专家团队+1个本地推广团队+N个新型经营主体)农技推广模式,以行业为单元,让农科教资源抱成团,把产业基地连成线,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作为“1+1+N”项目体系团队的首席专家之一,市农科院生态农业研究室主任吉沐祥研究员一直致力于草莓绿色防控技术的示范推广。通过推动绿色防控试点建设,他带动全市十数个草莓种植户关注草莓种植的安全、绿色理念,采用绿色防控技术,提升草莓品质。“通过打造全程绿色防控模式,农户的草莓越来越好,消费者也更加认可。在今年疫情期间,句容草莓登陆南京市场,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有些农户的销售非但没有收到影响,还比去年亩均增收了7000多元。”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共组建镇江市“1+1+N”新型农技推广项目体系团队23个,涉及蔬果、茶叶、畜牧、水产、苗木、特色种养等多个行业;整合了全市28个市、县、乡三级农技推广部门,吸纳老方葡萄、云兔草莓合作社、墅香茶场、江心源等覆盖各辖市区的72家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作为项目示范基地,通过综合示范、技术培训、服务指导等方式,联合推广“葡萄标准化栽培技术”“草莓新品种及栽培新技术”等众多新技术。“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这一项目的实施,全市先后引进新品种30个、新技术33项,建立示范基地72个,开展技术服务1000余次,培训农民8000余人次,技术辐射面积近20万亩,市、县、乡三级农技人员综合服务素质提升明显,示范区范围内的农民、农户种养技能得到提高,示范效益节能增效增幅在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