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琼霞
本报通讯员 高涛
生于斯,长于斯,在故乡这片热土洒下奋斗的汗水,为父老乡亲创造幸福生活,这是新区姚桥镇姚镇村党总支书记徐杰的真实写照。日前,记者走进姚镇村,了解这位省“千名书记”背后的奋斗故事。
放不下“乡愁”
回乡开始“另类人生”
1983年出生的徐杰2007年大学毕业后,在常州创立了一家广告公司,不到两年公司净利润便达到150万元。创业正风生水起时,2013年年底,徐杰却突然“角色转换”,回到家乡姚桥镇伏漕村担任村委会委员,踏上回乡创业的道路。对于这一突然的“角色转换”,徐杰如此解释:“我就是伏漕人,每次回家‘乡愁’便在心底激荡,我要用实际行动让‘乡愁’转化为美好现实,在家乡开始我的‘另类人生’,让父老乡亲们过上幸福生活。”
一种崭新的人生选择意味着什么都要从头来过。回到伏漕村后,徐杰全身心投入新的工作中,实地走访了解村里情况,无论什么时候都全身心投入,撸起袖子、卷起裤腿,冲锋一线。因为满腔的工作热情和出色的工作能力,工作一年半徐杰便被任命为副书记,不久党组织换届选举中全票当选伏漕村党总支书记。
村书记作为村民的“主心骨”,村两委工作人员的“风向标”,肩上的担子更重。2016年夏季,村里3个泵房运行异常,而伏漕村地势全镇最低,加上多年河道淤积、泵房年久失修,一场大雨就足以致灾。防洪排涝形势严峻,徐杰连续九天九夜参与守护泵站,“让我记忆尤深的是一次机器出了故障,下午4点就泡进水里,一直修理到次日早上7点钟。”
而自从这次故障发生后,徐杰下决心将其他几处泵站进行修理并制订长效管理办法。从此伏漕村再也没有因为下雨未及时排涝给村民造成损失。2017年底,徐杰被调往姚镇村兼任村书记。
致力村美民富
重塑美好生活
自回乡开始,徐杰便将工作目标定格为“村美民富”。不管是在伏漕村还是姚镇村,通往村民小组的道路都已全部实现硬化,并安装了路灯,用姚镇村孙大爷的话来说,就是“开车直接开到家门口”。
不仅要“通路”,还要“景美”。“自从家门口的这块空地改造成了小型健身广场,不仅生活环境清新了,晚上还有地方健身,小孩也有活动的空间,傍晚吃完晚饭小广场全是人,在新安装的各角落路灯照耀下灯火通亮,与住在城里没有什么差别。”家住姚镇村左家自然村的郑大妈对家门口新改造的小型健身广场赞不绝口。
郑大妈从手机里找出广场改造前的照片。照片里该空地杂草丛生、私搭乱建、杂物堆放、角落种菜等现象比比皆是,与记者眼前干净整洁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在左家村,像郑大妈家附近的这种小型健身广场一共有3个,另外在村中心还有一个大型的健身广场,全都是利用空地进行改造的。
自2019年以来,根据新区“7+2”行动要求,姚镇村直面老百姓反映的痛点难点问题,聚焦人居环境整治,建设集镇居民活动场所,建成5000多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疏通多年顽疾的文卫河,对姚镇中心河、镇一河、镇二河进行了集中清理整治,并由专人进行管护;对8个村民小组的组级道路进行硬化,硬化面积4652平方米,改造雨水管网370米,新增路灯43盏,惠及居民700余人。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重新定义幸福生活
在徐杰的心里,一直装着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心愿。他认为只有发展好集体经济,才能有更多的资金去通路美景,才能真正让父老乡亲过上“幸福生活”。
4000多人口的伏漕村是个大村,也一直是全镇的经济薄弱村,过去村集体几无收入。徐杰担任村书记后,相继成立了伏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伏漕农机植保服务专业合作社两大发展载体,整合再利用闲置土地800亩、鱼塘200亩,后面又新增复垦土地200亩,由此形成稳定收入,在成立第一年便为村集体带来了120万元的收入。
徐杰还带领村干部对村集体老厂房进行了修缮,涉及厂房面积1200平方米,根据市场行情对厂房修缮后的实际情况及周边的门面房进行出租。在左家村中心大型的健身广场,附近有一片大型空地,徐杰正考虑将这块空地建设成为农家乐,借此带动乡亲们发展乡村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