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09日
第07版:金色田野

进村入户 精准施“测”

“一村一所”打通科技助农最后一米

周迎 王振洲

“专家您好,我是村级合作社负责人,我们合作社主要进行稻麦的种植,目前遇到了几个技术困难,麻烦帮我们看看。”“我家的果树种植也有难题,最好能请专家上门指导。”日前,在丹徒区农业农村局的会议室里,一场气氛热烈的“一村一所”对接活动正在开展,农户问,专家答,一问一答间,一座农业技术惠农的平台正悄然搭建。

“一村一所”是我市2018年提出的科技助农“实策”,即以涉农行政村为单位,村办经营主体或村域范围内农业经营主体与市内外科研院所专家开展对接,签订协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邀请专家现场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等服务,由市财政支持专家技术指导费、来往交通及接待等费用,让专家真正走到田间地头,为农业生产难题把脉开方。

目前,我市很多种植户都存在技术“瓶颈”,农业专家的帮助可谓解了燃眉之急。“我的果园里种植的是桃树,但刚开始的时候,种植技术都是靠自己摸索,请来的专家也大都是‘土专家’,缺乏系统性指导,导致果园里叶子过密,挂在树上的桃子很多照不到阳光,长得有些畸形。”丹徒区上党镇尚山诺水果树种植家庭农场的负责人吴凯告诉记者,这两年,农科院的专家多次来到果园,手把手教授桃树的种植技术。经过系统性的修剪,今年的情况好多了,让他和家人连竖大拇指。“最近正是鲜桃上市的季节,农场里的桃树挂果很多,但往年采摘期‘果林难入,果子难摘’的情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不但采摘更加方便,桃子个头也比去年普遍大了不少。通过糖分测量仪检测,桃子的甜度也从过去的9提升至12,效果明显。”

种植技术的提升,带来的不仅仅是农产品品质的“飞跃”,更有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作为糜林团队的一员,市农科院果树研究室副主任万春雁给记者讲了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位唐姓农户栽种果树,采用自学的方式,不但种植密度大,果品品质也不好,连年亏损。从媒体上得知这一消息后,糜林主任带着她和团队其他人员赶赴老唐的基地,针对行距较密,果实品质不高,树形修整杂乱等问题,“对症施策”,并配合土壤改良,多管齐下,实施改造。“经过4年时间,现在老唐的基地已从过去人难走到现在实现了简单的机械化,果子的品质也得到较大提升,售价从每斤2-3元涨到了现在的5-6元,不但止住了连年亏损,这两年还实现了净利润30万元的高效益。”

万春雁还告诉记者,很多农户的问题都凸显了个性化需求,“一村一所”的开展,让农业专家能够真正走村进户,一对一为农户解决实际难题,帮助其产业发展更进一步。“作为糜林团队的一员,我将继承他为农服务的精神,继续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

“一村一所”的建立,为农业企业和科研院所专家搭建了桥梁,实现了农户与农业专家面对面交流,帮助农户解决了生产上遇到各类技术问题。同时,还能以其为载体,打通科技成果落地的最后一米,促进专家科研成果在本地转化和运用。市农业农村局科教处处长刘常珍表示,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立“一村一所”350个,省农科院、中科院、市农科院、扬州大学、江苏大学、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等近十所科研院所专家与村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全市“一村一所”占涉农行政村比例达91%。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糜林作为我市农业科技战线的杰出代表,他的为农服务情怀和无私奉献品格是一笔宝贵精神财富。下一步,农业科技工作者将沿着麋林生前的足迹,按照市委市政府“跑起来”、比学赶超等部署,以推进“一村一所”等为工作抓手,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更好地把农业科技送进基层农户,为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助力全市乡村振兴。

2020-07-09 进村入户 精准施“测”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86682.html 1 3 “一村一所”打通科技助农最后一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