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020年07月04日
第01版:头版

刘海荣:守护港航的“安全卫士”

本报记者 曾海蓉

本报通讯员 锁诗洁

船闸电气专业出身,他28年坚守在技术一线从未离开;作为工作室领头人,做好“传帮带”,用一项项技术革新保障船闸安全运行;机构改革后,虽然岗位有所调整,但守护港航的职责始终在他心中……他是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安全环保科科长刘海荣,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交通工匠”“最美交通人”等诸多荣誉集于一身。在他看来,成绩已经过去,而所有的坚守,只为做好守护港航的“安全卫士”。

29年前,刘海荣毕业后分配到谏壁船闸工作。每天跟着师傅学,白天实际操作、晚上补习理论,很快,刘海荣成长为单位的专业技术骨干。

那时候,刘海荣的主要工作是负责船闸设备的养护和改造。“爱琢磨、爱较真”,熟悉刘海荣的人都知道他有这个“毛病”。为了确保航闸安全畅通,他将制约航闸持续发展的瓶颈及难点问题作为攻关重点,潜心钻研。作为京杭运河主干线,谏壁船闸船舶通行量大,每年船闸开关门的次数在2万次左右,船闸开关一旦出现故障,会极大影响船舶通过。针对此问题,刘海荣利用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技术,用一根网线代替数根电缆,大大减少故障率,被评为江苏省交通优秀合理化建议。

“一人主张,不如二人商量。”这是刘海荣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看来,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而一支奉献和进取的团队,却可以成为一个攻无不克的集体。2016年,船闸成立“刘海荣工作室”,作为领头人的他,定期开展业务教学和交流,带出一支技术过硬的骨干队伍和QC小组。

曾经用PLC技术解决的开度仪问题,经过几年的实际操作,刘海荣发现,依旧存在结构易老化、维护成本高等弊端。一次深夜闸门开度仪发生故障,尽管全力抢修,还是耽误了几十条船舶过闸。如何减少闸门开度仪故障率,保障船闸安全畅通,成为刘海荣一直思考的课题。

他组织工作室QC小组骨干人员针对故障反复研究,提出多个改进方案。经过反复试验,2016年,刘海荣和他的团队终于研制出非接触式“激光开度仪”,检修时间从原本2个小时缩短到6分钟,每年减少维修成本约16万元。这项技术也成功获得国家新型实用专利。

所有技术的革新,都是为了更好地为船民服务。2016年春节,一艘货船因为ETC标签损坏无法过闸,船主怕误了交货期,不能赶回家过年,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刘海荣得知后,冒着瑟瑟的寒风立刻上船协助维修,及时更换新的标签,解了船民的燃眉之急,让他能及时回家过年。而这样为船民服务的事,在刘海荣的职业生涯中数不胜数。

去年10月,因为机构改革,刘海荣调整岗位,负责港航安全环保方面的工作。“管业务必须管安全,所有工作都与安全息息相关。”刘海荣坦言,刚到现在的岗位时,因为对业务的不熟悉,压力非常大,每天高度紧张,经常睡觉都会半夜惊醒,“不知道怎么干,不知道怎样干更好”,困扰了刘海荣很久。

但天生不服输的他显然不会被眼前的困难打败。

(下转2版)

2020-07-04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85916.html 1 3 刘海荣:守护港航的“安全卫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