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蕾 栾继业
本报通讯员 凌霄
糜林帮助指导茅山老区人民走出了一条“科技兴农”之路,不仅让当地农民摘了贫穷的帽子,也增强了他“以农富农”的信心,他还把目光投向了祖国更远的地方。为了让更多农民过上好日子,哪里穷他就往哪里跑,贵州沿河、新疆克州、重庆铜梁等地多个极度贫困县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投身“绵竹江苏高效农业示范园”建设
2008年汶川地震,灾害使本不富裕的当地村民雪上加霜。8月初,糜林加入江苏援助灾区重建队伍,赶赴四川绵竹,作为项目组长投身到“绵竹江苏高效农业示范园”建设中。两年援建期间,他先后28次往返于江苏和四川,不断把砂梨、草莓等新品种无偿带到满目疮痍的绵竹,一砖一瓦、一锄一犁地推进示范园建设。
在糜林的指导下,当年种植草莓的农民实现了亩产3万元收入;3年后,砂梨种植园也成了知名的标准示范园,得到四川方面和江苏指挥部的高度肯定。绵竹小伙魏有强,原本在贫困线上挣扎,震灾让他的生活一下子跌落到谷底。糜林带领他建果园,手把手传授栽培技术,帮他打开了致富的大门。如今,魏有强已成为拥有家庭农场、农家乐,在当地是小有名气的致富能手。他一直盼望着糜林再来看看他的“成绩单”,不料却从此永别!
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苏考察,专门来到世业洲糜林指导搭建的高架草莓连栋大棚,看到长势喜人的草莓,语重心长地说,“要更加重视促进农民增收,让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使糜林备受鼓舞,也让他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只要还有一个人要听学技术,我就讲给他听
2017年6月,糜林随“亚夫团队”来到重庆铜梁太平镇,进行科技扶贫。经过详细调研后,糜林认为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适合种植大棚草莓,于是,他将草莓的最新品种和技术传授给了当地农民。太平镇的草莓从无到有,如今发展到2000余亩,亩均收益3万余元,3000多户农民一举脱贫。
贵州沿河县是全国极度贫困县,与江苏张家港市善港村结对的高峰村更是穷得叮当响。2018年6月,糜林和赵亚夫一起冒着高温潮湿来到这里,爬山、进村、入户,3天时间跑了17个自然村,苦苦探寻合作脱贫的路子。(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