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蕾 继业
本报通讯员 龚国祥
近年来,越来越多来自我市老区及其贫困地区农副产品,走进了市民家庭,送进了单位食堂……这其中,作为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推手,我市和各辖市区老促会、扶贫开发协会、扶贫基金会坚持以消费扶贫为突破口,从带着农民干到帮助农民销,促进了低收入群众农产品变商品、收成变收入,受到广泛好评。
畅通老区农产品市场销路
多年来,我市和各辖市区扶贫“三会”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扶贫重点,全市30多个扶贫联系村、合作社已形成应时鲜果、有机稻米、特种水产、茶叶苗木等“一村一品”优势特色产业。但同时,一些扶贫村、合作社的农产品也出现了滞销问题——丹阳杏虎村2000年开展水蜜桃种植,年产量目前可达75万公斤,质量堪比无锡阳山水蜜桃,但每年却有好多桃烂在地里无人问津;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去年由于外地某公司单方面毁约,致使25万公斤、价值400多万元的有机稻米压库……如何将这些农产品都卖出去,让农民辛苦一年的成果变为实实在在的收入,成了我市扶贫“三会”当前重点思考解决的一项重要工作。(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