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020年05月08日
第10版:西津渡

包拯定砚

□ 滴石水

儿时听过包拯掷砚的故事。说是包青天知端州府三年,离开那天,船行至西江羚羊峡时,突然狂风大作,乌云密布,江浪翻滚,船只无法前行。包公大惊,立即命随从仔细搜查船舱,看是否有兴风作浪的非分之物。随从知道包拯的脾气,赶紧拿出一块用黄布包着的东西,战战兢兢地送到包拯面前,说是肇庆市父老临别赠送的,以表心意。包拯打开一看,原来是一方雕刻精美的端溪名砚。包拯十分喜爱,但心想:这是端州人民的宝物,我不能带走。于是二话没说,把名砚扔进了汹涌的西江。江面立刻风平浪静,阳光普照。包拯掷砚的地方,慢慢地升起了一片绿洲,后人称之为“砚州”。

听过这故事,深深感到包拯不仅是铁面断案的包青天,还是一位十分可敬的清官。不过也想,这多是人们赞颂包拯的美好传说。后来,读《宋史·包拯列传》,没有找到包拯掷砚的有关史料,但却看到了包拯定砚的确切记载。包拯从天长县知县升迁为殿中丞,任端州知州。闻名遐迩的“文房四宝”之一的端砚,就产自端州。端砚已有1350多年的悠久历史,早在唐朝时,端砚就闻名全国了。宋代时,端砚是朝廷钦定的贡品,当时的权贵、大臣、学士都以家中有几方端砚为荣。因此,历任知州知府为巴结权贵,讨好上面,都要向民间工匠和作坊无偿索取比进贡数量多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端砚,弄得民不聊生。端砚没有给百姓带来利益,而是成了灾难。包拯到任后,翻阅历任文卷,发现额外征收的端砚太多。按朝廷的要求,每年只要供奉八块。于是包拯下令:按照朝廷的规定,进贡的端砚每年只做八块。他令出必行,在端州任三年,没有多做一块进贡的端砚。历年来为制贡砚不堪其苦的老百姓,十分感谢这位青天大人,专门为他建包公祠纪念他。

包拯定砚只是包拯清廉为官、公正为民的一个例子。看《包拯列传》,不管他在哪里,始终秉持清廉公正的品质。他在端州任内曾写过一首言志诗,诗曰:“清心为治本,有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食充燕雀喜,草尽兔狐愁。往哲有遗训,无贻来者羞。”其意是:廉洁奉公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严守正道是自身的要求。道德品质优秀的人,终究要成为国家的栋梁。要刚毅正直坚贞不屈,像钢铁那样直而不钩。要粮仓充实民康物阜,燕雀喜啾啾。要开荒修渠扩耕地,让狐兔无处而发愁。历代圣哲给我留下了宝贵的训示,我决不会给后人留下愧与羞!

从包拯定砚让我想起了中央开展的领导干部利用名贵特产类特殊资源谋取私利问题的专项整治工作。只要有名贵特产的地方,就有靠山吃山、假公济私、以权谋特、利益输送等问题。仅仅一个茅台酒,不少官员就赚得盆满钵满、撑破腰包。我们都应学学包拯,用特产为民谋利、见特产心不歪想。名贵特产是祖宗智慧的结晶,是上天眷顾百姓的造化,是一方百姓生存发展的载体,必须名为民用、贵为民谋,真正让名、特、优成为百姓的致富之路、幸福之舟。面对名贵特产,把心思用在百姓身上,百姓就会传颂佳话。

2020-05-08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77231.html 1 3 包拯定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