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的灿烂春光,让丹徒区上党镇上会村的王官宝喜上眉梢:“阳光一好,我家的‘摇钱树’就要开始撒钱了!”
王官宝口中的“摇钱树”,是2018年10月镇里引进的光伏扶贫项目在他家屋顶安装的光伏板4.4KWp,每年能发约5000度电,能让他家在用电不花钱的同时将多余的电量卖给国家电网,年收益3000元-5000元。
就是靠着“晒太阳”的协助,王官宝和上党镇其他12户低收入户在2019年顺利脱贫。王官宝说:“党和政府送来的这棵‘摇钱树’,不仅为我家‘摇’来了钱,还为我们‘摇’来了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还有辛丰镇黄泥村党总支书记徐国强,作为丹徒“有名”的经济薄弱村,黄泥村有35户建档立卡户。近年来,靠着政策扶持、发展村内非公企业、置办公共资产等“外部输血”和“自身造血”相结合的办法,2019年黄泥村终于实现了脱贫梦想,当年年底又成功实现了“双八达标”(经济薄弱村村集体经济收入80万元,建档立卡低收入户人均收入8000元),而且还借此整治了一批“散、乱、污”企业、提档了一批民生工程、强化了基层组织建设。“眼看着钱包一天天鼓起来,环境一天天美起来,全村人的精神面貌都不一样了。”徐国强感慨道。
王官宝与黄泥村的脱贫经历,是丹徒区脱贫攻坚路上最常见的风景。近年来,丹徒区认真落实精准脱贫工作举措,制定并落实“一村一策、一户一策”清单,对贫困村通过申报扶贫项目、引导盘活闲置资源、实施消费扶贫等方式,帮助贫困村一步一个脚印实现稳定增收脱贫;对贫困户则通过介绍就业、提供公益岗位、走访慰问等方式助其脱贫。多措并举下,2019年底,丹徒区43个经济薄弱村、1608户3262人建档立卡收入人口全部达标脱贫,村、户累计达标脱贫率均达到100%,全面完成了“强村富民达新标”行动的“双八”目标,脱贫硕果累累。
虽然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但丹徒区的攻坚步履依然铿锵,全区800余名帮扶责任人依然奔走在“防返贫”第一线。39名区派“第一书记”当仁不让,农业农村局科教与监管科科长蒋亚敏,在为高资街道水台村拉来了2万元的扶助款后,还坚持每季度自掏腰包为贫困户送去500元-1000元不等的扶贫金。江心园区益平村“第一书记”区团区委副书记李颖,积极组织志愿者为建档立卡户送来“爱心”礼包,还牵头打造“橘江里丨丹徒青年说·青年学习社”,为当地村民补充“精神能量”。她说:“要用知识进一步激发年轻人主动投身到乡村振兴建设中来的内在动力,为家乡振兴添砖加瓦。”
确实,在丹徒,脱贫绝不是终点,而是开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高资街道水台村,就闯出了一条乡村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稻米路”。依托2300余亩耕地,水台村靠种植稻米“起家”,2011年成立了水青水稻专业合作社,而后又成立了“亚夫工作室”。在农业科技专家技术服务团队的指导下,因势利导,潜心打造“水青”牌有机稻米。2016年,水台村村集体收入破80万元,成功脱贫,与此同时,“水青”牌稻米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水台村党总支书记张志青骄傲地说:“别看我们稻米卖得比普通大米贵一倍,但是我们质量高,供不应求,是走精品路线的大米!”
正在精品路线上大踏步前进的还有上党镇的万亩茶园,他们的自创品牌“米芾・长山剑毫”荣膺江苏名牌产品,声名远播;宝堰镇的稻米则成了百年恒顺集团制醋的重要原料,“订单生产基地”不断扩展;世业镇更是牢记总书记嘱托,高效农业发展一日千里,成功打造出“一碗稻”品牌……
这样从“脱贫”到“精品”的蜕变,也振奋着丹徒广大干部群众的精气神。正如丹徒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孙铁所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看着老乡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我们与有荣焉!我们将更加努力,为丹徒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本报特约记者 晏海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