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去给客户送茶叶,麻烦在园里稍等下。”近日,句容市边城镇的一位年轻“家庭农场主”潘琦十分忙碌,作为农场的经营主力,敢想敢干的他在疫情期间将自家茶叶销售量提升了20%,实现逆市上扬。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踏实做事,努力拼搏。
销售的增长,背后有着积淀的“艺术”,不可能一蹴而就。早在大学期间,潘琦就利用闲余时间去西餐厅和街边奶茶店打工。勤学善思的他,在这期间慢慢熟悉了餐饮行业对于不同档次货源的需求。而这段经历,也为他在日后的经营管理中,增添了不小助力。
2012年,大学毕业后的潘琦回到老家句容市边城镇,帮助父母一同经营茶园。“这片茶园最初只有60多亩,是父母在2009年流转的,全部种植白茶。2011年,他们又流转了200多亩地,进一步扩大了白茶的栽种面积。”潘琦回忆道,2013年,为了丰富茶叶品类,家里又流转了180亩的老茶园,都是绿茶树。“也是在那一年,乘着家庭农场注册热潮,家里也申请注册了以我的名字命名的句容市潘琦家庭农场。”
新人新气象,自潘琦参与茶场的经营和管理后,并未急于突破革新,而是在不断外出学习,和同行交流以及参加农业部门组织的培训后进行总结,最终将农场发展定位确定为坚实发展,打造品牌。“其实,坚实发展很好理解,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地把需要做好生产管理都严格、细化,确保茶叶的品质,只有做到这一步,才能打造长久的品牌。”
为提升茶叶品质,他请教专家,着手制定了茶园管理提升计划,在原先的无公害种植基础上,进一步提档升级为绿色种植。“茶园的肥料使用从过去的复合肥转为生物肥,用药从过去的无公害目录中允许的药物转为绿色标准的药物,甚至于近两年的不打药。”等4月底茶叶生产结束后,茶园会进行封园,插上黄蓝板,装上灭虫灯和性诱剂,采用物理手段防治虫害。“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茶园周边有很多鸟类,每年茶树在修剪后也会挂上蜘蛛网,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茶园的生态、绿色。”
有好原料,还得有好技术,才能做出高品质的茶叶。“由于我们以高端春茶制作为主,特别是白茶的制作需要熬通宵,十分辛苦。”潘琦的母亲是茶场的制茶“大师傅”,进入制茶期后,经常需要从头天14点做到第二天的11点,中间不能休息,为的就是把控好茶叶生产的每个环节。“为了打造出好产品,我们还自主研发了一项白茶生产技术,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有底气,才有好销路。为拓宽农场的销售渠道,潘琦注册了“仑山湖”商标,带着自家的茶叶走企业,闯市场,凭借优质的茶叶品质加上自身的执著精神,逐渐赢得了客户们的青睐,成功打造出成熟稳定的销售渠道。“今年疫情期间,我通过多频次的送样、品鉴,又成功新增了几家企业订单,高端春茶已经销售殆尽。”
心中有温度,发展有帮助。相较于其他规模茶场的“外地引工”,潘琦家庭农场的采茶工全都来自本地,最多时能达到160人-170人。“我觉得做任何事都要将心比心,在4月底茶场生产结束后,我会让本村的村民和参与采茶的附近村民免费到田间采摘,并开动机器,收取一点基础的手工费,代为加工。不管是卖一些还是自己喝,村民们都很开心。”潘琦说,除了免费采茶,他还在开放式的茶园内修建了步道,建设了一个小广场,方便闲暇的村民喝茶、聊天,增进感情。“其实我做得并不多,但很多村民还是认可我的,甚至会主动帮助茶园做些基础工作,也让我很感动。”
谈及下一步的发展,潘琦心里已经有了方向。“我已经看好了一块100亩的土地,准备打造一个精品园,将茶叶种植和休闲观光相结合,为茶园未来发展增添助力。”
本报记者 周迎
本报通讯员 滕士安 吴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