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江苏大学 金丽馥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沿阵地”,要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理想,最不能忽略的地方是农村,最繁琐最艰巨的任务也在农村。当前,我们一定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发挥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一、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加强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十九届四中全会概括的13个“显著优势”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因此,要充分发挥“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 突出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当前,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正在深刻变革,“三农”问题严峻,农业供给结构矛盾突出,农村“老龄化”日益加剧,农民财产性收入遭遇困境,农村基层党组织一定要不遗余力地将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基层工作的方方面面,搭建和优化乡村建设的制度体系。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领导核心。
二、以促进农民增收为关键,加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乡村治理最为基础的目标,即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然而目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得到深入推进的同时,农民的土地权利保护问题日益严峻,愈发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按照“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要求,政府要加强制度供给,强化土地制度改革的配套服务体系构建,确保土地收益公平正义。不仅要设计好市场交易规则、补充优化法律制度、调整土地增值的利益分配等,还要强化监督土地交易价格、保障失地农民生活、土地用途管制等。要强化对农村基层干部的监督管理,避免部分村干部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中滥用职权为自己谋取利益,损害侵吞集体利益。
三、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全人才培育引进机制
实现乡村有效治理,归根到底还是要靠人才。依据“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加快人才制度和政策创新,支持各类人才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要求,就要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搭建人才向乡村流动的合理机制。顺应农村产业发展形态、生产方式转变趋势,通过示范学习、互帮互助、积极参与,强化农民人力资本和能力建设,培养出和实现乡村振兴相匹配的乡村领军人物。此外,还要强化和高校,尤其要积极地和农业类高校开展密切的合作交流,搭建实训平台,建立激励机制,吸引教师、科研人员、大学生等各类人才参与乡村农业经济发展活动。
四、以激活内生动力为目标,完善乡村文化体制机制建设
现阶段,农村落后的思想观念与传统精神文化、道德伦理式微也是影响乡村治理的重要因素。因此,充分发挥“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加强乡村文化体制机制建设,对满足农民文化需求、建设美丽新乡村、带动整个乡村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建立健全乡村文化市场管理机制。当前乡村文化市场良莠不齐,国家必须加强监督力度,严惩违法乱纪行为,营造良好乡村风气,激发乡村治理内生动力。另一方面完善乡村文化事业发展机制。进入新时代,乡村发展也要最大限度发挥市场作用,优化调整乡村文化市场和发展体制,加大资金投入,持续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乡村尽快实现繁荣和谐添砖加瓦。
赋能与规范并重 在新的发展背景下推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江苏大学 马国建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明确了中国向现代化制度前进的方向。中小企业等民营经济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对“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作出专门部署,为民营企业、中小企业长期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的背景下,提升治理能力,保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事关全局的重要工作。
一、疫情全球流行趋势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急需赋能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流行的趋势,各国采取封航措施,外贸遭受重创,产业链、供应链中断,经济产业生态环境变差;疫情胶着状态下,遭受多重重创的经济、社会循环系统一时难以恢复到最佳状态,严重恶化了中小企业生存环境。
新时代赋予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使命,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发展中的众多问题。短期来看,政府的直接手段是通过减免费用、延期纳税、针对性补贴、鼓励银行降低贷款利率,适当展期续贷等帮助企业维持现金流以“撑过去”;长期来看,通过援企稳岗、缓缴社保、运营补贴、简化行政审批等政策专注于让企业“活下来”。紧盯现金流保证问题,为苦苦支撑着的中小企业发展赋能,提升政府与市场在“共克时艰”行动中的执行效率,有针对性解决治理中的不足。
二、全球化被打乱状态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也急需规范管理
疫情暴发以来,面对防疫和医疗物资的紧缺,许多企业放弃春节假日加班生产,更有一批企业临时转产,打响了一场全国范围的防疫物资生产“闪电战”。但我们应该把握,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给企业复工复产和转产开通各类“绿色通道”的同时,必须要以高标准抓牢企业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及环保等生产协作和监管,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确保各项工作高效率、高质量开展。
三、以中小企业为中心:持续改进营商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构建以中小企业为中心的营商环境持续改进机制,是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我国在简政放权、减税降费和行政审批改革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营商环境存在的短板和突出问题仍不少。因此,构建以中小企业为中心的营商环境持续改进机制,面对境外日益严重的疫情形势,抓住中国作为全世界物资供应的“大后方”大好契机,在帮扶企业复工复产的同时,必须抓好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加大劣质产品及违规企业的惩罚力度,让中国制造中的中小企业在浴火中重生、成长,真正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实现健康、快速发展。
遵循基本经济制度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镇江城市建设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董晨鹏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项制度并列,都视作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一个“三位一体”共同支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框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笃定前行的源头活水是有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根本用意是最大限度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高质量发展,创新是第一动力,只有激发微观主体创新,才能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稳定器”和“压舱石”,鼓励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经营机制,健全完善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推进骨干员工持股制度,核心在于放管服改革,赋予企业更多的自主权。为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发展营造更好环境,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就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一定是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加公平、更加以人为本的发展。从根本上看,实现高质量发展就是要解决公平和效率的问题,核心要义是建立在更加公平基础上的高效率。高质量发展意味着要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转向共享发展、充分发展和协同发展。因此,要想既有利于鼓励先进、促进效率、最大限度激发活力,又想有利于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就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完善初次分配制度,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特别是将“三大攻坚战”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中国的发展高效率、高附加值和更具可持续性、包容性的结合,价值观仍然牢牢铆定在通过自身劳动和努力去创造美好生活。
三、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市场经济的基石是产权制度,产权必须得到平等、有效的保护;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必须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势必会影响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的协同发展,从而必然对各方面更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有利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大转变政府职能力度,把政府的工作重点转向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强化公共产品提供等,进一步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以这一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为根本遵循,才能够更好地构建起更加有效管用、逻辑贯通、衔接匹配的经济制度体系,进而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向世界讲好 中国创造“两大奇迹”的精彩故事
江苏科技大学 郭昭昭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旗帜鲜明地提出“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两大奇迹”的创造根源于党领导人民开创的伟大实践,根源于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要有本事讲好中国故事。在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是树立当代中国良好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任务。
第一,告诉世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创造奇迹的根本。上世纪初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开启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虽然数次遭遇挫折,但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着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革命年代,在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年代,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了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年代,在党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持续努力,方才创造了“两大奇迹”,这是历史的总结,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起点。
第二,告诉世界中国创造的奇迹具有可持续性。中国创造两大奇迹世界瞩目,“中国创造的奇迹具有可持续性吗”也就成了一个热点问题。回答好这一问题,首先自身要认清两大奇迹是什么关系?经济快速发展是社会长期稳定的基础,但是发展过程中如果做不到协调、共享,反而会架空社会稳定的根基;社会长期稳定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但“为了稳定而稳定”的思维会减弱经济发展的动力。无论是总结世界历史的经验,抑或回到党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对此问题都有过辩证的思考,在此背景下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解决可持续问题。可持续不仅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精彩讲好中国创造“两大奇迹”故事的重点。
第三,告诉世界中国会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体是马克思展望未来共产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强起来”后做什么?这是世界极为关注的问题。我们在向世界讲好“两大奇迹”精彩故事的同时,自然要讲清故事的下一篇章,那就是“强起来”的中国永不称霸,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我们对自身的定位,也是对故事倾听者内心的回应。
中国故事最精彩的主题,是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我们一定要运用多元形式,向世界更加自信、主动地讲好中国创造“两大奇迹”的故事。
加大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力度 推进镇江城市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江苏大学 任晓霏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
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书写“镇江很有前途”的新篇章中,充分发挥镇江地域文化资源优势,深入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提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软实力,扩大镇江国际影响力,是推进镇江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突破口。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社会凝聚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命脉。作为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镇江在长江运河交汇处积淀出丰富的人文宝藏,镇江的三国文化、三山文化、诗词文化等形成了镇江格高志远的独特文化基因,塑造了“三星”“双璧”“二米”等一代代才俊,也造就了“时代楷模”赵亚夫这位淡泊名利、扶贫攻坚、造福百姓的现代农业科学家。我们一定要弘扬地域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人文典范,打造基地平台;开展经典诵读,聚力宣传推广,营造浓郁的城市文化氛围,强信心、聚民心,为决胜高水平小康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镇江有山有水有故事。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我们要利用互联网、数字化、融媒体等技术手段,打造“金山文化艺术节”“书法之城”“大爱镇江”等文化精品;要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促进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要深入推进文旅融合,打造“江河交汇”运河文化品牌,推进大运河文化传承与传播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建设,启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快新时期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化步伐,不断提升镇江的文化软实力。
三、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体系,扩大国际影响力。历代文人墨客在镇江留下名篇佳作,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文心雕龙》《昭明文选》,六朝双璧,光耀千秋,在汉字文化圈以及欧美文化圈都有深远影响。《文心雕龙》仅英译就有三个全译本和七个节译本。沈括的《梦溪笔谈》也被翻译成世界多种语言,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进入新时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全面提升,镇江的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借助长三角地缘优势,镇江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国际贸易、文化交流,姊妹友城遍布世界各地。特别是在“让高校成为城市创新的源泉”思想指导下,在镇高校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有力地提升了镇江的国际声誉。江苏大学将国际化作为推动双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引擎,在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将传承与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创新和社会服务各项事业中。持续推进孔子学院夏令营、外派汉语师资培训、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来华留学生教育等国际化事业;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体系,扩大国际影响力已成为我们的共识和努力方向。
以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提升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驾护航
江苏科技大学 吴 洁
当今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正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往开来的关键时刻,需要有强大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驾护航。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召开就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召开的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会议着眼于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阐明了必须牢牢坚持的重大制度和原则,部署了推进制度建设的重大任务和举措,体现了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一、制度优势一定要转化为治理效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科技教育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提升;中国科技也飞速发展,制造业正由“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中国正走到质变的关口、定型的前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时代的发展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量变中蕴含和孕育着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同时又开启新的量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指出:“新时代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可以说,我们第一次系统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第一次对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化作出了全面部署。
二、以制度体系保障制度定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进行全面的系统改革,实现各领域改革的联动和集成。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着力构建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衔接和各领域具体制度的配套,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等13个方面,部署了需要深化的重大体制机制改革、需要推进的重点工作任务,使制度的顶层设计精准落地,真正发挥制度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要把着力点放到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来,巩固和深化这些年来我们在解决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创新方面取得的改革成果”。这就要求我们在贯彻落实这次全会精神时,更好地完善制度体系,处理顶层设计和分层对接的关系,注重各项改革协调推进、相互配合,确保改革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