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半年后,汤龙保回到厂里,又面临了另一个新问题——堆积如山的眼镜找不到销路。他又主动请缨,背着产品,一年内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最长的一次,他在外出差71天,摸清了西北、东北和中南的眼镜市场;最艰苦的时候,他出差住澡堂、蹲候车室,晚上坐车白天工作;最远的一次,从上海到乌鲁木齐,坐了 86个小时火车,只为了一笔可能存在的订单。汤龙保至今还记得,“我拿到的第一份订单,是在新疆克拉玛依的一个油田,1万元的平光劳保眼镜成了眼镜厂当年最大的一笔订单。”
骄人的销售业绩,也让汤龙保从供销科长一路被提拔至经营副厂长,主管销售。1985年,企业销售超过1000万元,利润达到500多万元。1987年销售更达到了1800万元,利润达到800多万元。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89年境外眼镜产品如洪水般涌进了中国市场,国内眼镜行业被冲得一片哀鸿。汤龙保所在企业虽已升格为镇江眼镜总厂,但未能在这轮大浪淘沙中幸免于难。这场“暴风雨”导致厂里产值锐减至100多万元,800多名员工最后只剩下100多人。1992年,镇江眼镜总厂一分为四,万新公司是其中之一。80多名员工,几百万元的债务,资不抵债……带着对未来的茫然,汤龙保临危受命,成了万新公司的当家人。
中国生产树脂镜片第一人
为什么中国眼镜行业会在一夜之间崩盘?企业出路在哪?汤龙保常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苦苦思索。他分析认为,“我们之所以架不住境外产品的冲击,关键在于品质和设计。企业要在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必须生产出能与洋货相抗衡的产品。”
汤龙保横下一条心,花重金聘请韩国和日本的工程师来万新指导生产,以求产品提档升级。当年底,万新就生产出了可与韩国镜架一较高低的产品,可是国内市场上却存有偏见,认为材料无法与洋货相比,客户不接受。于是汤龙保做出一个大胆决策:试一试“墙内开花墙外香”,暂时放弃国内市场,进军国际市场。
带队赴香港首次参加国际眼镜展,汤龙保便旗开得胜,德国客户当场下订单。第二年,他又带队参加北京眼镜博览会,与英、美等外国客商签下了订单。从此,国际市场对万新也敞开了大门。
生于忧患的汤龙保,对市场商机有着敏锐的嗅觉。1993年,他发现树脂镜片开始在国际市场热起来,而国内尚有许多技术壁垒没有突破。汤龙保带着技术人员住进厂房,没日没夜地搞研发,五官错位,首如飞蓬。而当时万新公司研发过程中产生的废弃镜片就填满了一口废弃10米深的深井和一个大坑。
执著攻坚,勇者无敌!汤龙保终获成功,成为了中国生产树脂镜片第一人!然而国内市场再一次不买国产货的账,汤龙保还是去国外闯天下。1995年,万新销售达到1500万元,2004年,更是增长到了2亿多元,10年间万新成为全国眼镜行业的排头兵,产品畅销美国、日本、英国等40多个国家。
科技创新完成品牌塑造
十年一轮回,国内眼镜企业开始新一轮脱胎换骨。2003年,汤龙保再次洞察企业未来的成长空间,宣告万新将“二次革命”,回归国内市场。过去是在“跟跑”国际眼镜行业,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如何亮剑?万新的“二次革命”注重自主科技创新,注重质量管理,注重品牌塑造。
汤龙保利用广州对市场的影响力,让万新从这里开始产品和品牌宣传,进而撬动国内市场。万新还跳过批发市场的中间商,与国内终端市场直接对接,加快“万新”品牌的渗透,以赢得消费者认可。2005年,“万新”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这在中国眼镜行业生产型企业中首开先河。品牌的背后,是品质的支撑。2006年,万新引进了国际顶级镀膜设备,2007年,万新推出光变视;2010年,万新采用了高折射率树脂镜片生产材料……一路狂奔,万新在高端镜片市场抢占了“制高点”。
“近年来,连续三年万新每年投入5000万元到6000万元进行智能化、自动化改造和投入,对设备进行提档升级,扩大企业产能。目前,在万新的多系列产品中,高折射率的树脂镜片、一镜多用等高端产品,其销售占比已经达到40%,利税占比达到一半。”汤龙保说:“2019年,万新的销售额为12.3亿元,增长了13%,实现利税1.2亿元。今年,我们将再投4000万元,上马一条高折射率镜片生产线和一个中低折射率生产车间,投产后,日产能将增加26%,达到3000万片。另外,我们今年还将有6个新品种项目上线。下一个十年,‘万新’还要从更高处谋划企业的未来!”汤龙保意气风发。
本报记者 司马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