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故灾害不期而至,如何通过科学的预防体系、充分的准备措施、快速的应对能力、及时的救助安置,降低破坏力?2019年是应急管理元年,市应急管理局边建设边干,向“全灾种、大应急、大救援”转型升级,给出了“镇江答案”。
从超强台风“利奇马”过境镇江,到丹阳电镀园“硝酸雾”,在一次次灾情应对和事故处置中,市应急管理系统科学指挥调度,充分发挥“中军帐”作用,全市未发生严重受损和人员伤亡情况。“机构改革以来,我们从实际出发,探索建立起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市应急管理局局长徐志刚如此解读“中军帐”的意义。
边建边干,科学架构立新功
新组建的应急管理局工作职责多、压力大,仅凭“一己之力”很难充分履职,“大应急、大救援”必须尽快“实体化”。对此,市应急管理局在分层分级应对突发灾难和事故方面下真功夫,在理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使大力气。
去年7月初,我市确立了“1+4”模式的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指挥架构。“1是指一个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总指挥部,下设防震减灾、森林防灭火、防汛抗旱、地质灾害防治4个专项指挥部,具体负责研究部署、指导协调全市自然灾害综合减灾救灾工作。”市应急管理局办公室主任徐春山介绍,同一时间,他们还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出台《镇江市防灾减灾联合会商工作机制》,建立了以灾害预测预警及灾情信息为先导的部门联动机制。至此,机构机制改革后出现的实际运行与顶层设计不统一、职能划转不顺畅、上下关系不对称等问题,也迎刃而解。(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