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19年,奋力前行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的镇江教育,交出了新答卷。事业发展实现“两个前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各学段毛入学率等核心指标都居全省前列;镇江教育现代化、义务教育标准化、均衡度等重要监测也居全省前列。今年市“两会”期间,教育话题也引起了代表、委员们的热议。
2020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大背景下,如何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办出更优质均衡的教育呢?近日,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刘元良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问:2019年,我市出台了《关于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意见》,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那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集团化办学成果如何?
答:去年4月,我市出台了《关于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意见》,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逐步提升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使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意见》出台以来,各地坚持因地制宜、开放协同及特色发展3条基本原则,要求通过多校协同、抱团发展,破除校际壁垒,缩小校际差距,实现集团内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推广与合成再生,形成稳定有效的协作共进机制。市外国语学校和镇江六中合作挂牌成立镇江市外国语学校西津渡校区。镇江实验学校教育集团以镇江实验学校为龙头,由镇江实验学校、镇江实验学校魅力之城分校、韦岗小学、长山校区四个成员单位组成,分别作为镇江实验学校教育集团的4个校区,形成“紧密型一体化”镇江实验学校教育集团。
与此同时,京口区开办的中山路小学仁章校区、大禹山校区;扬中组建的城区义务教育阶段五大教育集团,以区域内名校为轴心,拓展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半径,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推广和合成再造,有效促进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学生享受“可持续发展的优质教育”。
问:学生资助不仅促进了教育公平、社会公平,促进了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而且在人力资源开发、扶贫脱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决胜全面小康路上,我市是如何促进教育公平,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
答:我市始终坚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基本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出台的各项学生资助政策,每年都把学生资助工作列入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实事,确保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