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16日
第07版:金色田野

陆廷余:产业强村 百姓安乐

陆廷余(左)在田间。

陆廷余在田间察看红蓍苗。 周 迎 摄

“我们上个月底带去南京参加农展会的粉丝,卖得一袋不剩。今年的粉丝销售收入比去年翻了一倍。”日前,扬中市三茅街道兴阳村村委书记陆廷余说起村里的“粉丝热”十分兴奋,在他和村两委的努力下,2019年兴阳村的粉丝销售额超50万元,产业发展向好,村民生活安乐。

曾几何时,“行路难”是2002年前兴阳村的真实写照。“因为都是石子路,怕轮胎开坏了,出租车司机都不愿意载客去兴阳。”陆廷余说,当时村集体年收入只有3万多元,修一条路谈何容易。“路不通何谈发展,我自己带头捐了1万元,村内企业和村民也自发捐款,终于修出了一条致富路,这为后来农业产业的兴旺发展埋下了第一个伏笔。”

2006年,陆廷余和村两委拿出“大规划”,在村里划分出4大板块,分为工业集中区、粮食丰产区、村民集中区、生态农业区。“有了‘根据地’,就为农业产业发展埋下了第二个伏笔。”

随着扬中工业化发展加速,农村老年化、空心化现象加剧,兴阳村3个村民小组的300亩农田面临“谁来种”的难题。2015年,为了盘活闲置土地,陆廷余按照每亩1500元的价格,将300亩土地流转到村集体,准备在农业产业上做文章。“当时村里提出‘三新’,即培育新农民,发展新型农业,建设新农村。新农民就是村干部带头,新型农业就在这300亩农田中孕育,通过发展一二三产融合,来建设新农村。”

说干就干,经过考察,陆廷余决定种红薯,做粉丝。通过引进徐州农科院的高出粉率红薯苗,购置种植红薯的机械,各项准备工作有序开展。“当时还有个小插曲,由于购买的机械适合在山东的沙土上作业,到了南方遇上黏性较大的黄土,有些‘水土不服’。我们自己动手改良,不但让机器重新‘上岗’,更研究出了施肥、浇水、下苗、起陇一次成型的多位一体种植方式,提高了劳动效率。300亩地红薯,只要十余天就能全部种下去。”

第一年,红薯大丰收,亩产超过7000斤,出粉率达到30%,远超普通红薯12%左右的出粉率。虽然有了红薯粉,但“变粉为丝”却是个技术活。“当时在安徽请了一个技术员,但他提出要购买明矾、滑石粉等添加剂来制作粉丝,我们不同意。”陆廷余说,村里发展的是良心产业,要生产的是无添加的粉丝,这样才能立足长远。“技术员没办法,喊来了在上海某食品厂工作的儿子,父子俩连续试验了20多天,终于研发出了只用红薯粉和水制作粉丝的技术。”

好产品销售出去才有效益。“2015年第一次去南京参加农展会,现场很多粉丝价格只卖每斤5-6元,而我们村的粉丝卖每斤20元,有人质疑这么贵肯定不好卖。我自己吆喝,采取半买半送的模式,让消费者回家尝一尝。”陆廷余说,靠着良心与口碑,兴阳村的“扬朝”牌粉丝销售一年比一年好,2019年再次参加南京的农展会时,粉丝很快一售而空。

除了农展会的“推广”,引客上门也是陆廷余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妙招”。“2017年,三茅街道开始打造特色小镇,村里趁这个机会,与旅行社合作,将游客带到村里来,免费赠送2两粉丝,让游客带回去尝一尝。就这样造就了很多回头客,每年的订购多了不少。”陆廷余说,2019年,村里举办了第二届乡村旅游节,三天半的时间,来了10万人,交通拥堵,都是靠着党员、村民义务进行指挥疏通。“除了旅游节,2019年,村里还流转了50亩地种植黑大米,每斤20元,销售火爆。”

如今的兴阳村,产业发展态势好,村民精神生活也更加富足。“村里从2007年开始,连续举办了13届春晚,村民都爱看。”陆廷余介绍道,每年9月16日的“晚会”上,除了表演节目,还表彰典型,树立模范,引导乡风文明,村民的凝聚力越来越好。“产业强村才能为民办实事,提升村民精神素养,才能村民团结,村庄和谐,实现安居乐业。”

本报记者 周迎 本报通讯员 尤恒

2020-01-16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61836.html 1 3 陆廷余:产业强村 百姓安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