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08日
第02版:要闻

脱贫不忘感党恩

——面对面感受三位村民的生活现状

句容市华阳街道去年建档立卡的489户贫困户到年底全部脱贫。临近春节,这些脱贫后的村民生活如何?怎样过好脱贫后的第一个春节?6日,记者随机走访了该街道的3位村民,近距离感受他们的家庭生活现状。

“感谢党,感谢政府。”一句再普通不过的礼貌用语,说出口却不容易,因为他是一位患有中风后遗症的老人,讲每句话都十分费力,但他见到记者后却不断重复地说着这句话。这位老人家住汤家边村,名叫汤孝华。

17年前,汤孝华因患中风落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丧失劳力,加上仅有的女儿也患有残疾,一家成为全村第一贫困户。三间平房年久失修,通风漏雨,去年他的老伴因病去世,只剩下67岁的汤孝华一人生活。在街道脱贫帮扶活动中,汤孝华被列入建档立卡的帮扶户。街道和村里出资1万多元帮他修缮了房屋,并将他列入低保户,每年给予1万多元的补助,确保他的生活来源。记者在其家中见到,各种生活用品一应俱全,虽然他行动不便,但房内房外干干净净。他用手比划着告诉记者,民政部门购买了上门服务,定期有人来为他理发、打扫卫生、修理家电,生活基本无忧。闲下来自己坐着轮椅到外面转转,和邻居拉拉家常,每隔一段时间女儿女婿还来看看他。他带记者来到房里,指着各种生活用品和年货说,像我这样的人现在不愁吃穿。记者临走时,他拉着记者的手,再次重复地说“感谢党,感谢政府”。

走进施家边村的林文秀家,正遇见她从城里购物回家。记者见她购置了不少年货,有吃的穿的和日用品,还为两个小孩每人买了一套新衣服。她告诉记者,今天买这些东西花了2000多元,家里的年货已备齐了。林文秀的丈夫是位残疾人,行走靠拐杖,而她自己因智力障碍也是半残疾人。父母早逝,一家人生活贫困,破旧的房屋因玻璃买不起用布遮风挡雨。为了让她家脱贫,村委会让她做村保洁员,每月有近2000元的收入,并为她家办理了低保,同时定期给予支助。林文秀告诉记者,去年全家的收入达到4万元,不仅还清了以前的债务,还有积余。记者从她家厨房到卧室看了个遍,家里购买了冰箱等家用电器,房屋顶上还吊着腌制好的鸡鸭鹅和猪肉等,门前的小菜园长满了多种蔬菜,两个孩子在村里的支助下去城里上小学和幼儿园。交谈中林文秀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邻居老李告诉记者,以前她夫妻俩整日愁眉苦脸,现在日子好了,常听到他们的笑声。

新村有位四川嫁来的媳妇何木姐,原本一家日子红火、生活和睦,但6年前她丈夫离家出走,父亲患病去世,而她自己又患股骨坏死病,一家人陷入了贫困。正当她对生活失去信心时,华阳街道慈善、妇联、残联等组织向她伸出了援手。

见到记者采访,何木姐感动不已,她告诉记者,这些年党和政府一直关心照顾她家,社会上许多好心人也慷慨相助。街道残联帮她免费3年入驻创业孵化基地,民政部门为她儿子申报困境儿童救助,在她做手术时慈善部门送来了救急款,帮她全家渡过了难关。记者了解到,她在孵化基地学会了插花手艺,加上做些小生意,每年能挣到3万多元的收入,再加上政府的资助,现在的日子越来越好过。

快过年了,何木姐从老家四川采购了一批藏族饰品,编织了多种小工艺品,在自己的店铺中出售。前不久,何木姐和母亲穿着节日藏服、带着洁白的哈达来到街道办事处,向帮助过她全家的干部和企业表达谢意。本报记者 滕庆海

本报通讯员 周茉

■记者点评

记者深入3户脱贫后的农户采访,这些对象都有很多话要说,交谈中感到了他们脱贫后的喜悦,同时也感到了脱贫攻坚的艰难。每个村每个家庭的贫困原因都会不同。如果不根据贫困户的具体情况而采取措施,那么扶贫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华阳街道采取精准扶贫方式,因户制宜对症下药,制定出适合每个贫困户的脱贫措施,更有利于增强扶贫效果。这种一户一策的精准扶贫方式,无疑能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

“精”要求扶贫工作更实更具体,“准”要求扶贫工作有的放矢,不走弯路,一步到位。“牌子钉到户”就是把责任“钉”到帮扶人,“承诺钉上墙”等于立下“军令状”,接受群众监督。这样,帮扶干部就有了压力和动力。当前,精准扶贫进入攻坚拔寨的决胜阶段,各地都在想方设法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当此之时,必须更加注重克服扶贫工作中“短期行为”。如果扶贫不注重从“根”上着力,彻底拔穷根,那么脱贫成效难免出现反复,脱贫群众难免返贫,这绝非我们期待的脱贫攻坚战的胜利。

2020-01-08 ——面对面感受三位村民的生活现状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60700.html 1 3 脱贫不忘感党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