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好村坐落在扬中城郊以北,面积3.77平方公里,辖31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3600余人。抗战期间,“二墩港伏击战”就发生在这里,当地村民和新四军结下了一段深厚的军民鱼水情。近年来,友好村认真做好基层党建,从红色基因中发掘发展动力,盘活村庄资源,不断提升传统村落保护区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从原来的“贫困村”,一举变身“明星村”。
2013年以前,友好村年稳定性收入仅48万元,负债178万;2017年以来,全村年稳定收入超过150万元,负债全部还清,在街道30个村、社区中连续三年获前十佳、街道综合测评前三……还先后获得“江苏水美乡村”“镇江市美丽宜居村庄”等荣誉。
而这一切的转变,都离不开基层党建发挥的重要作用。友好村每季度召开党员、干部座谈会,集思广益,献计献策。村党委书记郭茂祥表示,友好村先后投入600余万元,打造了爱国主义教育营地、初心号红船、初心学堂、党员实景课堂等10余项红色文化项目,充分激励、发挥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友好村党建教育基地先后接纳市、县各学习单位60多家,万余名党员,接待镇江、泰州等地游客近15万人次,推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0万元,这个昔日沉静的小村庄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每个项目的成功打造,都离不开党员们的积极配合,有人甚至捧出了自家压箱底的宝贝。”在宽心圩红色主题展馆,义务讲解员、党员王泓霏指着几枚军功章和纪念章介绍说:这些荣誉奖章是村党员于保国的父亲参军时候获得的,有抗战时期、淮海战役,还有解放上海的纪念章……得知村里要建设展馆时,他主动贡献了出来,希望更多人知道友好村的红色故事。
郭茂祥说:“抓党建,最基础的还是要带领村民致富。”村民许跃根承包的采摘园,原来规模并不大,吸引的游客也不多。村委会不仅帮助他申请了无息贷款,还帮助他重新定位,精准营销。如今,采摘园已经发展到20多亩面积,种植有桃子、枇杷、葡萄等不同品种。面对每周爆满的游客,老许总是笑得合不拢嘴,他说:“以前一个人忙一年,也就四五万元的收入;现在一年下来收入超过10万元,不仅雇了两个人,到了旺季,还要招点临时工……”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乡村振兴中的友好村,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客商的目光,一些项目也纷纷落户。
占地近百亩的古树名木鉴赏园,古朴韵味十足,百年树龄的楠木、龙木石楠、紫薇,以及日本罗汉松、红豆杉等名贵树木,吸引了众多园艺爱好者,自开园以来已接待市内外游客8万多人。项目负责人陈总表示,当时投资友好村,就是觉得这里村党委一班人,有思路有想法,有一股子积极向前的劲头。“在项目的建设和发展阶段,都给了我们极大帮助。”
项目多了,发展好了,友好村也不忘进一步改善民生。原来汪家圩片区,是村里有名低洼地;近两年,村里先后投入资金350余万元,进行河道整治、生态驳岸和低洼地整治,建设健身广场、健身路径、生态厕所等项目,2019年6月完工的景观地灯、全面绿化、水面景观带建设,更是让这里成为一处生态园。
建设过程中,友好村党委广泛走访村民,多次采纳他们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现在,常有村民来生态园中休憩,或带孩童玩耍,或在河边“佛系”垂钓,或在岸边椅子上唠嗑……村民王荣光告诉记者:“这几年,村党委把各项建设都搞得红红火火,把河道、环境整治得很好。我们住在这里感觉特别好!”
郭茂祥认为,基层党组织是党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着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重要责任。“这些年,我们就是通过党建这个抓手,充分调动和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让我们的乡村发展得更好,实现村庄不断变美、村民持续增收的目标。”
本报记者 谢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