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正逐渐成为我市企业的共识。最近的一次国家标准《企业知识管理规范》宣贯活动,让组织者有些意外:一是到会人数之多,超过历次;二是大家对知识产权的认识之深,超过以往。
今年以来,市知识产权局指导企业实施国家标准《企业知识管理规范》,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围绕产业加快部署创新链、专利链,有效提高了贯标的覆盖率和贯标质量。“这几年申报备案的企业数量明显增加,说明大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市市监局知识产权促进处相关负责人戴维生介绍,今年全市申报备案企业112家,贯标申请绩效评价企业31家,新增35家贯标合格企业,为全市企业知识产权健康发展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创新驱动,高标准引领,由此展开的知识产权工作正朝着“更深一层、更近一步”的方向迈进。“技术专利化是基础,通过保护企业核心技术和创新成果,实现专利标准化,进而促进标准产业化,达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效果。”市市监局标准化处处长邵国兴如此解读保护知识产权的意义。
今年以来,知识产权部门围绕我市“3+2+X”的产业链体系,开展了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和专利微导航项目,先后在智能电气、高性能合金材料、新能源、航天航空、船舶与海工配套等产业集群进行试点,形成了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的专利战略,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我市积极推进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建设,目前已培育大全集团智能电力电器等4个省级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以及大亚科技智能家居等3个市级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我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0.48件,位列全省第四。
强化校地联动是我市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方式。市知识产权局支持江苏大学成立江苏省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先后牵头制定全国首个地方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和国家标准。并且,支持江苏科技大学高标准建设全国首个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知识产权联盟,支持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建设全国唯一的国家专利导航试点工程(江苏)研究基地。
高质量知识产权的增长,无疑是保障和推动高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对于一些创新型企业来说,融资仍是一个核心问题。如何让知识产权变现,并成为融资渠道以解决资金问题,是创业者最渴望的事。对此,我市不断完善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知识产权金融服务。
市市监局知识产权服务处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市知识产权局分别与中国银行、兴业银行等合作,在全市范围内举办了镇江市知识产权融资“一站通”银企对接系列活动,为企业与银行搭建了沟通平台。
江苏万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受益者之一。“当时,企业可用于融资的资产已全部抵押,陷入了融资难的困境。”企业总经理张君回忆,让他没想到的是,已授权的34件专利正是一棵“摇钱树”,“根据银行推荐的产品融资方案,我们将公司名下的5项发明专利进行质押,完全激活了知识产权的实用价值,替代了传统的融资担保方式,盘活了公司的无形资产。”最终,银行向万源新材料综合授信1500万元,其中专利权质押贷款300万元,及时有效地缓解了资金压力。截至10月底,全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数共计2.43亿元,解决了部分企业融资难问题。
本报记者 朱婕
本报通讯员 施萌 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