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或将可以释放带动效应,“过去我们一直注重锅盖面产品的口味、服务,未来我们应该更注重锅盖面品牌的全面发展,加强镇江锅盖面作为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开发,出台培育政策,让地理标志商标成为引领带动锅盖面产业发展的金字招牌,提升镇江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力。”为此,她提出可以“培育镇江锅盖面产业园”,“一是在西津渡、三山旅游区建设镇江锅盖面博物馆,对锅盖面的历史传承、制作工艺等进行集中的展示和宣传推广;二是在丹徒区恒顺醋博物馆周边,建设以原材料研发、制作、配送为主体的锅盖面产业园,鼓励农业企业与品牌锅盖面企业的深度对接和合作,支持有条件的品牌餐饮企业建设原材料生产基地,支持行业协会组织锅盖面店家建立采购联盟等,释放锅盖面企业发展活力。”
在外工作的潘媛在参加征文活动时,字里行间饱含对家乡的深情,“以前的南门大街夜市曾经是镇江人心中热闹的代名词,但是因为地处城市中心区,给交通、环境都造成困扰,最终搬迁是必然的选择,这一块极具特色的夜间经济招牌也很遗憾的消失了。”
从事经济工作的潘媛,从专业角度剖析了夜间经济对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如今不少城市都开始注重夜间经济,吸引游人和本地消费。往远看,台湾夜市声名远播,已成为旅行者们行程计划里必不可少的一站;往近看,苏州十全街也做出了不错的示范,慕名而来的游客平均每晚可达五六千人次。北京也提出要打造具有全球知名度消费品牌“夜京城”,上海则提出要建造“地标夜市”。而镇江旅游景点目前主要集中在白天游览,包括旅游、消费在内的夜间经济有待开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镇江可以探讨推动24小时图书馆、24小时工作空间、24小时便利店等建设,让白天与深夜一样活跃、便捷,镇江成为一个小而美的江南‘夜明珠’,让更多的人爱上镇江,留在镇江。”
采访中,不少市民也直言自己的顾虑,“提升镇江商业地位,更需要各个层面的关注和支持,需要集中人力和物力才能办成。”
本报记者 朱婕 本报通讯员 黄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