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6日
第05版:宜风瑞气新丹徒

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丹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日臻完善

在刚刚闭幕的“2019金山文化艺术节”上,一支来自丹徒区的残疾人文化艺术团格外“亮眼”。该艺术团能够演出剧目60余个,其中自编剧目19个,连续4年被省广播电视总台评为“江苏省优秀艺术团”;负责人田小锁也被授予“江苏省自强创业楷模”“丹徒区最美人物”称号。

在田小锁看来,一支以残疾人为主体的文化艺术团如果没有好的政策加持,即使生存也不易,还妄谈什么发展?

事实也是如此。近年来,丹徒区以“打造文化强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为目标,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补齐短板,兜好底线,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实现了从“各表一枝”到“满园春色”的跨越,为建设“强富美高”新丹徒提供坚强的文化保障。

创新机制体制 激发内生动力

加快制度建设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服务体系制度化的重要体现。近年来,丹徒区先后出台《丹徒区民间文艺团队扶持管理办法(试行)》《丹徒区重大文艺创作生产项目资助管理办法(试行)》《丹徒区关于镇、村文化“两员制”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试行)》《丹徒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丹徒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方案》《丹徒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任务分解表》等文件,为推进全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

同时,该区又成立了由区长担任组长的“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领导小组”,包括区委宣传部、区文体广旅局在内的40个成员单位成为推进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力军,内生动力得到充分激发。

加强阵地建设 促进文化繁荣

今年8月,由荣炳残疾人艺术团创作的现代红色锡剧《小红妈》成功入选省级艺术基金项目申报。这标志着丹徒在文艺创作方面又有新的“斩获”。目前,该剧人物分工、演出设备升级等公演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除了创作上的突破,文化活动的开展也是丰富多彩。今年各地开展的全民艺术普及活动多达60余场,全民阅读活动40余场,送电影下乡1212场,送书下乡2000余册,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其中“乐活丹徒”文化惠民活动、“清风雅韵戏曲周”“双阳”艺术节等品牌文化活动深受群众喜爱。此外,基层文艺团队蓬勃发展,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全区现有镇(街道、园区)文艺团队48个,村(社区)业余文艺团队近百个。

在阵地建设方面,丹徒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升改造工程已实现全覆盖,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任务。今年建设的21个农村文化礼堂提前竣工;去年建设42个农村文化礼堂中,有3个被评为镇江市十佳农村文化礼堂。全区85家图书分馆,10家文化分馆、10个镇(街道、园区)文化站,88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均免费对外开放。70个自然村小微型文化广场全部投入使用,成为村民文体活动的重要阵地。

补齐要素短板 提升服务效能

公共文化服务效果,取决于人才。为切实提升基层文艺团队素质,更好地发展基层文化事业,在市委宣传部的统一部署下,丹徒区积极实施“乡村文艺播种计划”。来自市、区两级50多名文艺志愿者深入丹徒各地,对基层文艺团队开展“一对一”专业辅导,辅导类别包括戏曲、舞蹈、声乐、器乐、曲艺、静态等,有效提升了基层文艺团队水准,切实壮大基层文艺力量,群众文艺参与度明显提升。

同时,丹徒区在文化指导员和文化专管员“两员制”试点取得成功的基础上,继续扩面增效。各地文化专管员由村委会在职人员兼任,在村级组织开展文化工作,解决公共文化没有专人管、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文化指导员则由区文化馆10名业务干部兼任,承担文化艺术辅导、特色文化建设等职责,支持基层开展文化活动,实施基层文化延伸服务,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文化“两员制”工作经验在全市公共服务工作座谈会上得到充分肯定。

朱捷 刘莉 崔宁华

2019-11-26 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54728.html 1 3 丹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日臻完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