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太感谢你们了,帮我们解决了这个大难题。”在丹徒区谷阳镇司法所里,外资企业负责人赵显洪显得非常激动,他紧紧地握着调解员凌桂林的手连声称谢。原来,这家企业因搬迁与部分职工发生劳资纠纷,一时势同水火。消息被当地调解网格员掌握后迅速上报镇司法所,调解员凌桂林经过48小时的连续调解,成功化解了矛盾。
近年来,丹徒调解工作紧紧围绕“法治丹徒”建设这一中心,坚持“党政领导、多方参与、源头治理、预防为主”的原则,积极打造调解体系升级版,筑牢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截至10月底,全区受理纠纷7156件,直接调解纠纷7156件,调解成功率98.5%。
依托全要素网格管理,打造调解网络升级版
作为全省社会治理全要素网格化管理的先行区,丹徒区按照“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多元化参与、信息化支撑”的网格化建设要求,建立起全覆盖、无缝隙的立体式矛盾纠纷化解“四级调解网格”:区、镇两级行政区划分为第一、二网格;村居、企业、学校、医院等划分为第三级网格;村组、小区、班组等划为第四级网格。
同时,吸纳了877名镇村干部、片区民警、“五老”人员、平安志愿者等为调解网格员,负责该网格中矛盾纠纷的信息收集、排查调处、分析研判、协调化解等工作。《丹徒区专职人民调解员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将调解网格员纳入考核范围,使等级评定和化解案件数与网格调解员待遇挂钩,提升了网格调解员的积极性,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的丹徒版“枫桥经验”。
推进一地一品项目,打造调解组织升级版
近年来,丹徒还积极拓展建立涉校、旅游、环保、金融等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建立了以人民调解协会为统筹,各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为支撑的“1+X”调解模式,今年两者规范化建成率达90%以上。
在此基础上,该区积极推进一地一品项目建设,努力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品牌、有影响的调解组织。今年3月份,该区区、镇两级实现退役军人调解工作室全覆盖,旨在更好地服务辖区内退役军人;针对宜城街道征地拆迁矛盾纠纷易发,“杨晓平征地拆迁调解工作室”应运而生;世业镇开创了“党建+人民调解”新机制,成立了以党员中心户为重点的“党员家庭调解工作室”,实行党员包农户;全国雪地靴之乡高桥镇,针对电商密集的现状,成立了“消费纠纷调解工作室”;工业重镇高资成立了“环境资源纠纷调解工作室”等等。目前,全区专业性行业性调解工作室达到33家。
建立非诉讼服务中心,打造多元调解升级版
今年6月,丹徒区非诉讼纠纷服务中心成立。这是该区坚持将非诉讼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积极推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的重要举措。
为此,该区通过整合调解资源,建立覆盖民事、商事、家事、行政等四大领域的线上线下非诉讼纠纷化解平台,有效解决各类非诉化解方式发展不平衡、衔接不规范,群众认可程度不高等问题,形成功能互补、程序衔接的非诉讼纠纷化解体系。
9月初,该区成立了全市首家非诉讼服务中心法院分中心,把非诉讼解决机制进行延伸,共派驻7个专业性人民调解工作室,聘请了8名具有较高专业知识和调解能力的专职调解员。
通过整合司法行政和法院非诉纠纷化解的职能和资源,实现全区非诉中心前台统一受理,法院分中心后台分流承办,促进各类矛盾纠纷及时调处、就地化解、源头解决。
增设一所五站点职能,打造公共法律服务升级版
近年来,为提升基层司法行政服务能力,丹徒全力贯标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截至目前,全区10个镇(街道、园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场所、人员、设施全部达到规范化要求。
同时,丹徒结合实际在基层司法所新增了“一所五站点”职能,即在司法所服务大厅设立了公证协办点、法律援助代办点、仲裁业务联系点、行政复议受理点、立法民意收集点等窗口。建立、健全了相关制度,为司法所全面履行“一个统筹、四大职能”,不断拓宽法律服务渠道,提升法律服务覆盖面奠定良好基础。
景平平 崔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