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那辆车来这边,稻子进这个库,你们注意看好了,等前面一批烘好了,就把这一批换进去烘干。”从10月底开始,几乎每个晚上,葛云峰都要不停地指挥调度,一直要忙到凌晨3点。这样的日子他要坚持近一个月时间。在这个由他一手创办的丹阳陵口镇峰云家庭农场里,机器的轰鸣声记录着他繁忙的辛苦与奋斗的幸福。
与米结缘,是在葛云峰17岁那年。当时,在父母的支持下,他开办了属于自己的大米加工店,有亲戚问他,“天天守着一台脱米机,图什么?”他说“干农业,总有活可以做”。
有了这个“奔头”,葛云峰对自己的加工店十分上心。起早贪黑,勤勤恳恳地收稻子,加工米。肯吃苦的他,慢慢有了一些积蓄,也让他产生了将产业做大的想法。
2014年,40岁的葛云峰关掉了大米加工厂,在陵口镇漕塘村创办了峰云家庭农场。同时,租赁了600多亩田种粮。为了解决粮食晾晒难题,他投资300万元购买了12台烘干设备。“敢下这个决心,一方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政府补贴让我有信心。”葛云峰算了笔账,12台烘干机能拿到近一半的补贴,而且在解决自己600亩田的小麦和水稻烘干后,还能帮助其他农户进行烘干,再赚一笔,怎么算都不会赔。
烘干价格每公斤0.12元,如果农民没车运粮,还有“专车”到田头去拉。愿意吃“小亏”的葛云峰,很快凭借公道的价格和贴心的服务,在周围种粮户的心里站稳了脚跟。
“我的想法很快得到了印证。2016年,不管是麦子还是水稻,都经历了‘黑暗’的收割期,连续阴雨给农户出了难题,收上来的粮食水分高,不及时弄干,就要发霉出芽。”葛云峰说,那一年夏收和秋收时,农场的烘干机24小时工作,工人轮班倒,一共烘干了1.6万吨水稻和7000吨小麦,而2015年,两季加起来才1.2万吨。
2017年,趁着农机补贴的利好,葛云峰把农场的烘干机规模扩大到了36台,一下子成了远近闻名的“烘干大户”。服务的范围,也从陵口镇增加到访仙、导墅、横塘、珥陵和吕城等地。
说话间,一辆满载粮食的卡车驶进了农场大门,葛云峰走出去进行对接,熟练地将车指挥进粮库并向工人交代好活计,又走回了办公室。“现在是业务高峰期,每天这样进进出出的都不记得有多少趟。”葛云峰说,农场每天差不多要完成100多吨的烘干量,而且还不断有粮进来,最多的一天进了1000吨。整个调度工作十分繁忙,干到半夜也习以为常。“经常到了凌晨1点之后,还会有粮食运来,人也不能休息,必须得干完,第二天早上7点又要起床,继续新一轮的工作,整个收割季,就是这样日复一日,但我不觉得累,热爱嘛!”
今年,虽然粮食烘干忙得如火如荼,但45岁的葛云峰又给农场的发展注入了“新想法”,那就是做好大米品牌。“我的粮食烘干价格一直没变,但物价水平已经比前几年涨了不少,光靠一年3个月的烘干作业,利润空间正在被挤压,是得转型了。”葛云峰说,自己的事业就是从加工大米开始的,现在虽然还是在米上做文章,但要做得更好,更出色。“2018年11月,我上马了一条精米加工线,生产大米,并用上了自己几年前注册的品牌,2019年春节前的销售一度十分火爆,也让我更加有信心。”
火热的收割季正在持续,热闹的峰云家庭农场将在机器的轰鸣声中,迈出越发坚实的脚步,不断前行。本报记者 周迎
本报通讯员 滕士安 陈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