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发展“镇江指数”,为衡量城市低碳发展提供了标尺。这个以“镇江”命名的指标,经过4年发展、优化,评测内容越来越丰富、框架体系越来越科学,也更具权威性和指导性。在刚刚落幕的第四届国际低碳(镇江)大会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徐华清再次发布“镇江指数”。他认为,“低碳发展‘镇江指数’是基于我国低碳试点的实践经验形成,是为中国低碳发展走向国际,构建打造的中国低碳特色‘国际语言’。”
低碳发展指数是由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中心,组织专家根据各地方提交的数据以及其自身收集的数据,根据指标体系以及各类指标的权重,进行指数化分析、排序。目前对外发布的为镇江一个城市的数据。也因此,“镇江指数”被看作低碳发展镇江经验。
此次发布的低碳发展2018年“镇江指数”,由低碳发展理念、低碳发展水平、低碳发展进展、低碳发展管理等4大类,以及峰值目标、低碳规划、单位GDP碳排放、人均碳排放、单位能源碳排放、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等16个指标构成。根据“镇江指数”排序,位列前12位的低碳试点城市分别为北京、厦门、深圳、重庆、杭州、镇江、武汉、广州、青岛、宁波、上海、广元。
低碳发展“镇江指数”镇江体检单,则为我市低碳城市建设开出了一剂“药方”。从各类指标综合评测来看,2012年我市的“镇江指数”为0.439,随着低碳建设的深入推进,至2018年达到了0.804。“镇江从2012年成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以来,低碳发展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制定了先进的峰值目标,完成了5年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搭建了城市碳排放管理云平台,并且在低碳体制机制与试点示范、低碳发展制度创新上做了大量工作,走在全国前列。2015年以来,镇江市外埠输出电力量持续下降,2018年输出电力量仅为2015年的一半,单位GDP碳排放和能源消耗逐年下降,作出了重要贡献。”徐华清以翔实的数据分析“镇江样本”。
“还有两个特色之处,一是组织结构健全,这在全国地级城市层面并不多见,彰显了镇江市委市政府对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的重视;另外,更为明显的是连续4年举办低碳大会,确确实实为推动低碳试点更好发挥示范、带动、突破作用,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他也指出,目前镇江在低碳发展水平和低碳发展进展两方面仍有短板,个别指标有较大努力的空间,“应尽快研究制定‘镇江市碳排放达峰、空气质量达标,推动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双达’目标倒逼全方位转型,加快培育低碳新的增长点,建立低碳新经济体系,构建低碳新能源体系,倡导低碳新生活方式。”
事实上,“镇江指数”的标尺意义,已渗透至应用层面。过去几年里发布的镇江低碳指数,为全国36个城市的低碳实践提供了“诊断”,提出了各个地方城市发展短板、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应该说对于提升低碳发展水平,明确未来低碳发展方向,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撑。”徐华清介绍,他们将结合第三批国家低碳试点的做法和实践,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
《巴黎协定》确定了全球温升控制在2℃以内并争取实现1.5℃、全球排放尽早达峰、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源汇平衡等目标;《IPCC1.5℃特别报告》指出实现温升控制在1.5℃的目标,要求能源、土地、城市及基础设施和工业系统发生快速而深远的转型,凸现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将是史无前例……在业内人士看来,如此“形势逼人”的背景下,“镇江指数”这一国际低碳通用语言的意义,更应体现在应用层面,以此为桥梁,推广中国低碳发展的理念和价值导向。
对此,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能源、基础设施、运输和技术高级顾问曼努埃尔·索里亚诺寄望镇江,为其他城市提供低碳平台、技术减排、治理体系等方面的方案,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联合国随时准备与中国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履行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的承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也将继续支持镇江低碳发展,合作举办国际低碳大会,推进低碳示范试点建设。”
本报记者 朱婕 本报特约记者 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