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瑟瑟,而润州区金山水城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里却是热火朝天,诸多书法爱好者正在书画室挥毫泼墨,三五成群的年轻人在图书室忙着“充电”,刚从菜场回来的大妈正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学习养生保健食谱。近年来,我市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为契机,以传承发展镇江本地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大力推动文化资源下沉,让基层老百姓在富了“口袋”后富“脑袋”。
推动文化重心下移,首先得编实织密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截至目前,全市三个县级市都建有图书馆和文化馆,全部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市文广旅局公共服务处处长张宇华表示,全市56个镇(街道)均建有综合文化站,全部达到三星以上标准;全市665个村(社区)均建有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部达到省级标准。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均对外公布服务时间,近一半实行错时开放,基层群众参加公共文化活动“随时可来”。
与此同时,将文化广场建设向自然村延伸,把文化设施建到村民的身边,努力实现“群众需求在哪里,服务就在哪里”。“从2018年开始,我们预计用3年时间,在有条件的自然村建设小微型文化广场1078个,按照配备一块场地、一支专兼职管理队伍、一个电子显示屏、一套音响系统、一个阅报栏和一份节目资源表的标准不断提升。”张宇华强调,目前全市已建成小微型文化广场558个,“农村十里文化圈”不断完善。
推进资源下沉,需要充分发挥乡村人才的“乘数效应”。据了解,2019年7月,我市启动“乡村文艺播种计划”试点工作,组织百名文艺志愿者下乡开展“一对一”结对文化志愿服务,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品牌“乡村文艺团”,培育乡村本土文化人才,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再到“生文化”的生态链。与此同时,群众文化“十百千”工程更是充分调动了基层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从2016年至今,我市共表彰业余文艺团队110支,文艺骨干700名,进一步提升了基层人才群众文化工作水平。”
实现服务下延,就必须让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近年来,我市以村(社区)为单位,对群众文化需求和文艺爱好进行摸底,有针对性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从过去群众文艺的‘统一配送’向‘按需定制’转换。”张宇华告诉记者,2018年全市各级文化部门共组织送戏下乡565场,组织农村电影放映7687场,市县两级图书馆平均每年开展下基层流动服务53次,市县两级文化馆平均每年组织流动演出55场、流动展览10场,把丰盛的“文化大餐”送到村民家门口。
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实施“文化在线”工程,进一步增强了文化服务供给的精确度。“近年来,我市以‘文化镇江云’APP、‘文化镇江’微信公众号、‘淘文化网’网站为支撑,形成文化活动、文艺节目数据库,推行‘点单式’服务,突破了时空限制,拉近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截至目前,“淘文化网”可提供全市155个文艺团队的384个节目供群众选择,每年演出60多场,覆盖观众近20万人,为基层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提供了新途径。
本报记者 张琼霞 本报通讯员 王佑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