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6日
第02版:要闻

就业创业筑牢民生之基

镇江创业园走出的“90后”杜学明创办滕锐科技,创业带动就业50余人;“85后”束弘鹤创办现代化电线电缆企业,解决了12名困难人员再就业;55岁的王剑在李家大山社区的帮助下当上了一名小区保安,解决了一家温饱……在镇江,每天都在上演着就业创业的动人故事。

就业稳则人心安,就业稳则信心足。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就业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从持续不断扩大就业领域,到运用多种政策工具稳就业,再到将就业作为宏观政策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多策并举,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老百姓的“饭碗”更加稳固,美好生活的基础更加扎实。

就业总量持续增长

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城镇新增就业48.47万人以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农村富余劳动力、去产能职工、退役军人等重点就业群体安置工作扎实推进,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35万人。截至2019年9月,连续165个月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从2001年的3.26%降至2018年的1.78%。

亮丽的就业“答卷”背后,是我市人社部门有力的政策支撑。

紧跟经济发展和形势任务变化,结合镇江实际,市人社部门先后提请政府制定出台6轮“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就业政策,涵盖了就业扶持、创业引领、援企稳岗、招才引智、技能提升等系列政策,形成了具有镇江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

就业创业取得双丰收,多项工作在全国有影响,全省有位置。就业质量监测试点工作两次被列为国家试点项目,镇江创业园“盘活存量资源,打造众创空间”的特色做法,得到李克强总理批示肯定,并被人社部认定为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就业制度根本性变革

创业带动就业显成效

1994年,镇江师范学校毕业的严升被分配到丹徒区一农村小学成为一名数学老师。2014年,江苏大学毕业的靳俊,启动大学生创业项目,开启了创业之路。

市人社局副局长吴志龙介绍,从包分配到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从“铁饭碗”到自主就业、主动创业,市民的就业渠道和方式日益多元化,各种就业形式灵活多样,蓬勃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劳动就业法治化、系统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市人社部门大力实施“创业镇江”行动,积极开展各类创业大赛,打造了“创响镇江”品牌。3年来,累计吸引215个创新创意项目在我市落地转化、开花结果。培养了大学生、返乡创业人员、城镇失业人员和回国留学人员等一大批创业人员,2006年-2018年,累计扶持创业11.14万人,累计创业带动就业53.2万人。

服务体系基层全覆盖

平台搭建推进就业创业

在推进就业创业的同时,市人社部门始终将便民利民放在重要位置。依托“智慧人社”网上服务大厅,全力推进就业创业基础业务网上经办,80%以上的就业服务业务均已实现网上申报、一网通办。截至2018年底,共有16万名劳动者注册登录个人网上业务办理平台,累计登录办理业务135万次。

与此同时,覆盖城乡贯通上下的四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全面建立并不断完善,全市776个街道(乡镇)、社区(村)基层人社服务平台实现全覆盖。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今年,进一步将稳就业摆在“六稳”工作首位,首次把就业优先政策提升到宏观政策层面,强调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发力。吴志龙表示,致力于解决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问题,下一步,市人社部门将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稳就业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着力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增加就业动力,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杨佩佩

本报通讯员 朱辉艳 袁增耀

2019-10-16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48560.html 1 3 就业创业筑牢民生之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