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分,扬中市新坝镇永平村永平河河道两岸绿草茵茵,树木郁郁葱葱,空气格外清新。20日上午,家住永平村的刘中珍像往常一样早起,来到河边开始一天的工作。“通常五点半就开始干活了。”58岁的刘中珍是村里的保洁员,她每天的工作是清扫路面和清理河道,“每天早晚各清理一次,水里的落叶、水草都得打捞干净。”
永平村村域范围内镇级河道6条、农村河道39条,河道总长度11691米。刘中珍是土生土长的永平村人,在她的印象里,前些年永平河是村里人人避之不及的“黑臭河”,“河里密密麻麻长满水花生,100多斤的人都能踩着水花生过河。两岸都是芦苇滩,草长得比人都高。”永平河河道专管员张君告诉记者,2015年起,村里对河道进行全面清理。“村里请了园林专家设计了一套复绿方案,在保持原有河道特色的基础上进行生态复绿。现在的永平河最大程度保留了原来的风貌,河水也清澈了,每天在河边散步的村民也多了。”
小微水体,就是房前屋后的小池塘、田埂路边的小沟小渠,居民们的生活美不美,就倒映在那一波碧绿的池水里。作为小微水体的永平河水环境改善并不是个例。
在新坝镇立新村,一进村就看到绿树鲜花掩映着“蒲草 (yao)”的石碑。“‘ ’是我们本地人的一种说法,‘ ’比水塘要大一些,比湖要小。”立新村党委书记肖胜介绍,在农村大多是小微水体。“立新村在名录上的河道一共有32条,它们构建了村里整体水环境。我们有专门的人员对小微水体进行管理,管复队员一共有13人,每条河道都包干到人,确保水清岸绿。”
肖胜告诉记者,蒲草 就是村里重点打造的水体之一。“目前一期已经建造完成,今年的二期工程准备将水面进行进一步清理整治。”他说,蒲草 是以蒲草繁密、水环境优美而出名,“今年下半年,村里打算大规模种植蒲草,把蒲草这一优美景观淋漓尽致展现出来。还要将水环境整治和历史文化相结合,建立蒲草 历史文化馆,也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据了解,今年以来,扬中市以河长制为抓手,全面推进小微水体整治工作,将村庄河塘整治连点成片,通过集中清淤、清障清杂、护岸整坡、补植水生植物等措施,让农村水环境靓起来。同时将小微水体纳入网格化管理,落实日常管护人员,实现水面无垃圾。今年上半年,扬中市投入资金500余万元,在新坝双新村、八桥万福村等7个行政村开展小微水体整治工程。“我们希望通过不断努力,改善整体水环境,将扬中水乡特色打造成一个金字招牌。”扬中市河道管理所所长高正法说。
“小微水体的整治不仅关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也是河湖水质提升的源头保障,对河湖水质改善意义重大。”市水利局河湖长制工作处副处长介绍,计划在2019年全市60个乡镇,每镇1个村,完成镇级推广,2020年底前全市域完成小微水体整治工作。本报记者 曹源 本报通讯员 龚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