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荣 王抒滟
8月18日,是冷遹先生逝世60周年。冷遹(1882—1959),字御秋,丹徒人。1905年毕业于安徽武备学堂,1906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被授予中将军衔和文虎勋章;是中华职教社、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民主建国会的创始人之一;创办三益蚕种场、镇江女子职业学校、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是“镇江三老”之一;1945年赴延安访问,1949年参加人民政协和开国大典。冷遹还是“南社社员”,有着“文人”“儒将”的一面。
南社于1909年11月13日在苏州成立,发起人为同盟会会员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1923年解体,以后又有新南社和南社湘集、闽集等组织,前后延续30余年。时有“文有南社,武有黄埔”之盛誉。南社以研究文学、提倡气节为宗旨,弘扬爱国热情,光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以推翻封建统治为宗旨的革命文学团体。南社人坚持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号召民众宣传革命、宣传民主,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冷遹的“南社入社书”(左图),加入南社的时间是“民国八年五月十日”,时任护法军政府总参议和代理内务部部长,入社介绍人是蔡哲夫。柳亚子在《南社纪略》“南社社员名录”记录,“冷遹。字御秋,江苏镇江人。070(所附阿拉伯数字,表示填写入社书之先后)”。所以今年也是冷遹加入南社100周年。
蔡守(1879-1941年),字哲夫,又字寒琼,广东顺德人,是南社最早的组织者之一,也是南社第一次雅集中唯一的广东籍成员,在书画、诗词、篆刻、碑版均有造诣。
冷遹是早期的同盟会会员,参与辛亥革命,1912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和文虎勋章。他冒着被砍头的危险,直接参加和组织推翻满清的斗争,化名“雨秋”在日本东京创办的《江苏》杂志上著文宣传革命。当安庆志士在柏文蔚、陈独秀、宋少侠等人领导下,取岳飞抗金报国、矢志不移之意,成立了“岳王会”秘密革命团体,从事反清爱国运动时,冷遹主动与他们取得联系,积极从事革命宣传活动。
1908年,安徽太和县举行秋操,岳王会想利用这个机会,发动起义,冷遹被推为安庆起义的总指挥。他还创建并主持了同盟会广西支部及《南报》,为辛亥革命做了大量的舆论宣传工作。他追随孙中山革命,参加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冷遹于1919年加入南社,正是护法运动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