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体光亮得能照出人影,连着长短、开口不一的阀门,小至饮水机尺寸、大似储油罐……这些被称为“发酵罐”的大大小小罐子,到底有怎样的“超能力”?曾经的“电老虎”,又是如何转型“节能王”,实现“绿发展”?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位于扬中油坊镇先锋创业园的江苏科海生物,一探究竟。
罐子背后的“技术控”
发酵罐是发酵过程中的重要工具,需要有严密的结构、良好的传质传热速率以及液体混合功能、配套且可靠的检测、控制仪表等。成立于2007年的江苏科海生物,正是从事成套发酵设备研发、制造和销售的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生物环保、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领域。
上午9点,伴随着幽蓝的光闪,车间里不时传来“滋滋”的电焊声响。在六联发酵罐前,2名工人正进行焊接操作。半个月后,这套全自动发酵设备将结束4个月的制造工期,完成来自吉林的订单。
“别小看单个罐体只有15升的容量,它可拥有国内最尖端的配置,代表了目前科海的最强技术。”企业设计部部长于广智言语中透着自豪感,“配备了业内最先进的发酵控制系统,通俗地讲,实现了从原料投放到成品出炉的‘一键操控’。”
不仅如此,动态监控是这台全自动设备的另一个“过人之处”:整个发酵过程中的温度、PH值、搅拌转速、通气量、自动灭菌、溶氧值、压力等七大指标,统统可以全程实时监控;尾气分析也做到了“同步”;运用了“互联网+”技术,一部手机就能开启“人机对话”,随时随地远程控制和监测。
而科海的“定制式”生产模式,也从侧面反映了企业的技术含金量和技术自信。“从5升到150吨,中间的整数容量,我们都可以生产,因此,可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定制需求。”于广智介绍,随着一批先进设备的投入,生产过程中切割、抛光等环节的精度均大幅提升,而且“机器换人”使产品合格率从90%提升到了100%。
12年来,从手动到全自动的“变量”,成就了“科海出品”的“含金量”。支撑这个变量节节走高的,还有以一批隐藏在背后的“技术控”:企业与江苏大学、江南大学组建“产学研”合作联盟,每年研发投入超过销售收入的3%,先后实施科技成果转化10项,拥有实用新型专利12项,发明专利3项。
如今,“科润海”生物发酵装备在业内颇具名气,不仅牢牢锁定了国内一批知名制药企业,还销往新加坡、台湾等地。
“电老虎”转型“节能王”
发酵罐的正常工作主要依靠电能。因此,在一系列优化性能的升级改造中,节能降耗是一个重要的参照指标。近年来,科海一直在积极尝试、突破,用环保理念引领“绿发展”。
“从硬件下手,组件采用精密度更高的进口产品替代;优化管线布局,减少实际阀门操作。”企业董事长陈永琪介绍,除了这些,他们花了大量精力,利用自主开发的软件模块,让发酵设备的损耗变得可见、可控,“常规桨叶耗电量高,传统皮带轮传送电机损耗高达30%,针对这个情况,我们就以问题为导向改善生产工艺,多次试验后,通过改变桨叶组合形式,耗电量下降10%;电机换成减速齿轮箱,损耗下降20%。”
能耗降下来,产品性能上去了。凭借“高效能节能环保液体发酵罐”项目,科海拿到了70万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并且尾气处理、回收和利用处理装置,获得实用新型专利。
“只有绿色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陈永琪,尽管2016年以来,他们又相继开发了纯化水装备、真空带式干燥装备等制药配套系列产品,但在主打的发酵装备上,如何实现更环保仍是主攻的方向。
对此,他将科海最新的“绿色发展规划”和盘托出,“我们正在研制一款新型产品,可以将秸秆转变成工业乙醇,残渣还能用作生物肥料,已经小试成功。农忙的时候,发酵罐就可以直接拉到田间地头现场工作。”他说,目前技术团队正在全力突破技术瓶颈,争取早日实现产业化,为绿色农业贡献一份来自科海的环保力量。 朱婕 季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