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场飓风袭击了临江小镇高桥。一时间疾风骤雨,天昏地暗,“六二大坝”附近几棵碗口粗的树被风生生折断,阻断了半幅路面。险情发生不久,镇环卫所所长沈仁明的手机上就收到了“民情快递”平台发来的险情通知,附着时间、地点,还有“民情快递员”发送的现场照片。沈仁明当即联系事发地的村干部,组成了一支四人抢险队。四十分钟后,平台显示“险情消除,道路恢复畅通”。
倾听群众呼声 回应群众关切
以上情节是丹徒区高桥镇“民情快递”平台在应对突发险情时的“回放”。“民情快递”是该镇年初推出的旨在解决“基本队伍”作风建设问题的平台。“主要针对那些作风不实、与群众关系不够紧密、不作为、慢作为甚至不会作为的党员干部。”高桥镇党委书记刘永利介绍说,促效能转作风,“让有为者有位、有位者更有为”。他说,镇村党员干部是与群众接触最直接、距离最近的一个群体,他们的能力与纪律,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幸福指数”。
“民情快递”在设计之初,就是作为该镇基层党建“书记项目”来“立项”的。镇党委副书记陆俊介绍,“转作风”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求基层党员干部能够及时、有效的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群众关切、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这最本质的要求构成了高桥‘民情快递’的基本框架。”
据了解,“民情快递”分为三个部分进行,包括民情收集、问题处理和评价考核。其中民情收集通过三种途径实现,即镇村网格员走访、“民情快递员”收集、群众来信来访。今年6月初,高桥某微信公众号“当家人”王乐收到了一份由镇里颁发的“民情快递员”聘书,工作要求是关注了解村干部的作风问题、党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群众普遍反映的民生问题等。王乐欣然接受。他说,这是当地政府对自媒体认可,也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参与家乡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与王乐一同受聘的“民情快递员”共有10人,他们分布在集镇和各行政村。
“目前,高桥镇已经初步形成了‘政府——民间社会组织——群众’的三方积极互动,这已成为当地政府收集民情信息的有力渠道。”镇党委组织委员李佳佳告诉记者,下一步,“民情快递员”的聘请还将扩大到各个行业和领域。
让“最后一公里”更畅通
刘家圩的村民是“民情快递”的受益者。入春后,圩里刘庄路的半幅路面被路旁茂盛的冬青树所遮挡,村民来去不便。本村的“民情快递员”把这一情况反映到平台上。两天后,村民们发现路边长势过盛的树木都得到了修剪。“政府回应民意的能力决定着‘民情快递’的生命力。”刘永利说,在互联网时代,对政府而言,只有建立起透明、高效和民主的体系,才能应对和处理好民意压力,畅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实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三位一体。
按照“民情快递”平台的设计,村情民意的处理单位在收到《民情快递登记表》后一般5天内必须依法依规办结。记者了解到,正是由于反映民意充分、处理民情高效、群众监督力度空前,“民情快递”实施仅三个月就办理企业和群众诉求100余件,办结率达95%以上,当地群众对平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率纷纷点赞叫好。与此同时,民情信息办结情况还通过“温暖高桥”微信公众号“民声墙”“回音壁”公开发布,接受群众监督。
“‘民情快递’实施以来,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明显好转,群众能听到、能看到,也能感受到,这是‘民情快递’受关注的根本原因。”有着45年党龄的“民情快递员”王立新,对这座干群“连心桥”有着自己的认识。他认为,政府只有充分意识到“政力有限而民力无限”,发掘并培育社会力量,切实提升“民情快递”具有的廉政建设实效和行政效能成效,才能永葆动力。
陆萍 龚啸 崔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