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5日是中元节,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祭祀节。在丹徒区宝堰镇前隍村,虚岁108岁的凌秀英奶奶每年在祭祀亲人的同时,不忘祭奠两位新四军无名烈士。这一按照农村风俗祭奠无名烈士活动,她已整整坚持了80年。
凌秀英生于1912年5月,娘家在宝堰西后亭村。1939年1月,在与日军的一场激战中,两名新四军小战士牺牲于前隍村头。凌秀英的父亲和村民一起埋葬了烈士,并告诉凌秀英,永远不要忘记烈士是为人民牺牲的。她把父亲的话牢牢记在心里。一开始,凌秀英随父亲祭奠烈士。夫妻俩1946年迁至烈士墓地旁结屋居住后,每年3个节(清明、农历七月半、大年三十),她都会领着家人、提着鞭炮等祭品祭扫无名烈士墓,为儿孙们讲述烈士事迹。
上世纪80年代初,经凌秀英建议,村里将烈士遗骨易地重葬。每次路过无名烈士墓,凌秀英都会把坟头的野草拔去。每次家里有亲戚来,她都会说起这两位无名烈士。别人家的祭品一般都到街上买,她的祭品却是自己做的。她觉得自己做祭品,更能表达对逝者的敬意。
5年前,经凌奶奶发起倡议,宝堰镇共产党员缴纳特殊党费,将无名烈士的土坟修成了大理石花岗岩墓。每年的公蔡日,当地机关干部等也都加入了祭奠烈士的行列。
凌奶奶坚持每年祭奠无名抗日英雄的事迹被发现后,她先后被荣获了“中国好人”“第五届江苏省道德模范”等十多项荣誉。对此,凌奶奶看得很淡,她认为这是自己应该做的,老人说,只要她健在一天,就会把祭奠烈士这事坚持下去。她如今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
(方良龙 李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