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村46家企业,这里产业兴旺,村兴民富;“八位一体”综合评比中稳居前列,这里景美人和,幸福宜居;慈善募捐活动中,村域企业、村户100%自愿参与,这里用两个“百分百”书写乡村大爱……这便是“众志成桥 龙行天下”的扬中市油坊镇会龙村。
近年来,会龙村将抓党建与促服务、促发展有机结合,打造“环保惠民、共建共享”特色党建品牌,在服务园区、强村富民、跨越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会龙先后获得“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省文明村、省卫生村、镇江市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示范点等荣誉。
会龙村地处扬中市油坊镇西北部,由原头墩子村、新圩村、猫沙村三村合并而成,总面积5.2平方公里,共有38个村民小组,1206户,总人口3915人,其中,党员204名。
党建引领
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
会龙村党委书记王荣华介绍,村两委班子成员时刻不忘党在基层“形象代言人”这一身份,在高质量建设基层组织的同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为跨越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强化党员管理。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抓手,进一步严格党员先锋亮绩考评制度,通过集中学习、网上交流、开展红色之旅等举措,确保党员教育全覆盖。充分挖掘会龙公园载体资源,建设全市首家党内法规教育基地,目前,已接待游客 18批次,1300 人次。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提高管理和服务能力,严防“四风”反弹,为建设“亲情会龙”“和谐会龙”提供引领和保障。
规范村组运作。发挥村“两委”、村纪委和村民组长、党员代表、村民代表作用,在重大事项决策前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做到集体研究、民主决策。执行“四议三公开两监督”工作法,推行群众提议、“两委”商议、大会决议、代表评议,实行立项、过程、结果“三公开”,村纪委全程监督,村级事务民主监督水平不断提升。修订编制《村规民约》,分片干部各司其职,主动提前介入,广泛宣传发动,倡树文明新风。
确保和谐稳定。拓宽群众反映情况渠道,通过设置意见箱、民情联系卡等多种形式,方便群众反映意见,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由于拆迁任务较多,他们主动“入户、暖企”,妥善处理来信来访,力争矛盾不出村、不上交,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99%以上。
产业兴村
打造村强民富会龙模式
经济强不强、农民富不富,决定着高水平小康的成色和现代化的质量。近几年来,会龙村始终遵循“产业振兴、经济腾飞”的理念,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助推园区发展。依托“扬中市新能源产业园(西片区)”位于该村的独特优势,以打造园区升级版为目标,做到“平时零骚扰、服务百分百”,助推园区内46家企业做大做强。为突破用地指标缺乏的瓶颈制约,结合项目建设用地需求量大的实际,持续加大复垦力度,累计拆迁农户250户、腾地1100亩,完成复垦土地150亩、占补平衡56亩、整治江滩230余亩,创造了征地拆迁的“会龙速度”。
提升经济总量。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为主导,注重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引进润弛高效熔融石英坩埚、海纬集团智能母线等项目8个,新办私营企业15家。2017年,实现工业产值11.8亿元、销售11.72亿元、利税1.05亿元。通过招商选资、盘活存量、租赁经营、实施“农光、渔光互补”项目等多种途径,村收入逐年递增,确保2020年稳定收入超过250万元。
策应全域旅游。高度重视沿江开发,先后引进中全重工,新建江韵农业农庄,高起点规划“会龙农民公园”, 引进投资1000万元,流转土地150亩,建成会龙特色农业生态产业园。积极与全域旅游观光带接轨,以此为起点,打造沿江50米宽1公里长的生态长廊。
成果共享
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王荣华表示,村干部时刻不忘初心和使命,把维护村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群众服务“六项工程”,推行“四有一责”,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改善村庄环境。这几年,该村实施了七圩居民点北拓工程,为村民安居提供保障。新建圩内泵站14座、涵闸7座,清淤整治各类河道8条总长2.5公里。新建拓宽水泥路2.2公里,目前正将原2.5米宽的水泥路拓宽到5~6米,方便村民出行。加强“八位一体”环境整治和长效管理,农村环境面貌日新月异。
加强文化建设。新建室外健身活动场地4处,现有健身场地7处,极大地方便了村民健身娱乐。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每年举办一期“村晚”,让群众分享文化惠民的红利。
实施精准扶贫。针对不同类别弱势群体,有针对性地采取帮扶措施:对符合办理“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应保尽保”;通过党员“一联一”、组织“5+1”等活动,开展补助性帮助;通过大病救助、困难救助、助医助学、慈善救助等形式,适时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家庭,增加劳务性收入。近年来,村慈善工作站募集慈善捐款120万元,改造危房12户,累计救助600余人次,发放救助款80万余元。“当前,全村都有了崇德向善、互助互济的氛围。”王荣华说,如今在会龙村,一人有难,八方支援,小小乡村处处洋溢着温情与大爱。
(综合)